「晶片戰爭」作者米勒回應與會者提問時說,1950年代末期兩岸實際交戰,正值首枚晶片問世,就時間順序而言,兩岸緊張確實早於晶片業誕生,劉德音的說法沒錯。現今兩岸緊張根源並非半導體,而是半導體捲入緊張關係,與數十年前差異在於中國技術升級,美方幕僚對協防台灣的能力深感憂慮。
美國總統拜登率團出訪越南,同團除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還有英特爾(Intel)、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Google、Amkor、Marvell 等頂尖美國半導體與科技公司,將於今日在河內進行商務會議,越南則有科技公司 FPT 與會。
台積電(2330)在日本熊本縣設廠,帶動台灣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到日本投資熱潮。熊本市經濟局總括審議員工藤晃今天表示,根據民間企業統計,預估未來 10 年可帶動 4.3 兆日圓(約新台幣 9400 億元)的投資效應。
全球矚目的台灣半導體業年度盛事「SEMICON Taiwan 2023」國際半導體展,將於明(6 日)起一連三天展開。SEMICON Taiwan 規模逐年擴大,今年首創雙主場論壇,同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一、二館開講。展會吸引 10 國產業、950 家企業,展出達 3,000 個展覽攤位、規模再創新高。
過去一兩年半導體產業拉到「國家安全」等級。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去(2022)年打算吃下德國世創,藉此超車日本信越和勝高,成為全球最大的矽晶圓龍頭的計畫,因德國政府未能放行而宣告失敗。她說,「過去二十幾年從沒覺得半導體是『國家安全』,現在哪怕只是併購矽晶圓廠,各國政府也拉到非常高的等級去檢視」。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 24 日受訪時指出,和平是建立在強化國家實力的基礎上,即增進國防實力與經濟產業升級;為因應地緣政治變化,他提出半導體、人工智慧(AI)、軍工業、監控與通訊等 5 大信賴台灣產業。能源政策則以「穩定供電、帶動產業發展與響應 2050 淨零轉型」等 3 大目標、缺一不可。
經濟部長王美花於 14 日參加了「台美供應鏈及經貿合作論壇」,並透過視訊方式接受國際媒體的訪問。王美花提到加強台美產業合作夥伴關係是首要任務,也談到《台美 21 世紀貿易倡議》下一輪談判將聚焦農業、勞工、能源三大議題。
施振榮受訪,被問及 AI 趨勢對台廠的影響時表示,台商在世界上的製造服務占比或許已達 7 成,一定要國際化,未來一定要透過 AI 協助,智慧製造變成重要議題,如果有智慧製造,國際化會相對有效一點,所有工廠都要注意這個課題。但人才不可能被 AI 取代,對於勞工的「再教育」應該要超前部署。
鴻海科技集團聲明退出與印度吠檀多集團的半導體合資公司,該公司現改由吠檀多 100% 持有。根據印度媒體報導,合資公司因缺少技術夥伴導致進展緩慢,獎勵與補助申請書也被印度政府要求依新的評估條件重新提交。
三星電子宣布將為晶圓代工客戶提供客製化的先進技術支援,協助客戶進行IC設計及檢測,並計畫拓展多專案晶圓服務,以強化晶圓代工生態體系。此舉被視為追趕台積電的一步。三星也宣布發表一站式封裝服務概念,計畫長期打造專門進行封裝的全新生產線,以因應CoW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