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心理學:5 個方法讓你花錢後可以更快樂
心理學家發現改變花錢的方式,內在的生理與情緒效應也會有所變化,了解金錢心理學可以讓你聰明花錢並擁有更多的快樂。
如果我告訴你,花錢和快樂是有關聯性的,你相信嗎?
研究顯示,人們的確更傾向從購買行為中來尋找快樂。但你有沒有常常買了東西又後悔,覺得花了錢,怎麼反而更不快樂?這可能是因為你花錢的方式錯了。
花錢是本能,但是有智慧地花錢,那是一門學問。
心理學家 Elizabeth Dunn 曾經對消費行為和快樂進行研究,發現改變花錢的方式,會帶來一連串內在的生理與情緒效應,進而影響日常的快樂程度。了解金錢心理學可以讓你聰明花錢、事半功倍,但到底該怎麼做呢?
一樣是花錢,如何擁有更多的快樂,有五個具體的方法:花錢買體驗、享受物以稀為貴、花錢買時間、先付錢後享受、樂善好施。
1. 花錢買體驗:體驗難以比較,而且也不會折舊
每個人身邊都有一位很會亂買的朋友,喜歡逛街、看直播、買衣服,但東西買回家根本用不到,只是堆在房間角落長灰塵。與其說是買到的「東西」讓他開心,倒不如說他們只是享受「買」東西當下的幸福感。
把錢花在物質上可能會讓你覺得很快樂,但其實大多都只是暫時性的。如果想要把快樂的感覺延長,你應該試著把錢花在「體驗」上。
比如說,買一個名牌包當下會很開心,但可能幾天後,那種快樂就幾乎消散得差不多了。而同樣的錢拿來出國旅遊,幸福感可以持續幾年之久,甚至可以回憶一輩子。
跟買東西可以拿到實體物質相比,花錢買體驗的好處的確比較抽象。但透過時間、距離營造出來的滿足感,往往美好而持久,且有隨著時間增加而更滿足的傾向,但花錢買物質則相反。
2. 享受物以稀為貴:避免習慣成自然
在一項實驗中,受測者有兩組,第一週先給所有受測者吃巧克力,吃完後第一組必須承諾一周內不再吃巧克力,另一組則是發給每人一公斤的巧克力帶回家,能吃多少就吃多少。
聽起來第二組實驗者比較幸福,但甜美是有代價的,等到第二周所有人都回來後,實驗人員再發給每個人巧克力,並問他們吃起來怎麼樣,第一組受測者大多覺得巧克力一樣美味,而第二組人員卻普遍覺得享受度比前一周低許多。
聽起來很諷刺,但人類就是一種容易感覺鈍化的生物,天天外食吃大餐的人,也會想念家常小菜。習慣成自然,而自然往往代表著日常和平淡,即使是再貴的車,也會有讓人失去新鮮感的一天。
物以稀為貴,但這並不是要你不要購物,而是可以試著改變消費模式,找出會讓自己感到幸福的事物,小至專櫃口紅、法式大餐、大至名錶,可以從原本想到就買,改為送給自己達成階段性目標的「獎勵」。偶一為之,就能用更少的錢得到更多的快樂。
週週吃大餐嗎?不妨改成一個月只吃一次,你可能會覺得,那難得的一次真是太享受了!
3. 花錢買時間:把注意力從金錢移到時間會較快樂
時間和金錢常有換算關係,例如要從台北到高雄,你會選擇搭 1.5 小時的高鐵還是 5 個小時的台鐵?
請注意,第二點的稀缺感可完全不適用在時間上!研究顯示,當你時間充裕感增加,快樂指數也會跟著提高!而覺得時間充足的人,更願意去運動或參加其他能增加快樂的活動。
事實上,用錢來讓自己避開討厭事物(例如用洗碗機、掃地機器人來代替花時間做家事),讓日常生活中獲得更多時間的人,會感到更快樂。
4. 先付錢後享受:延遲享受會更幸福
拜科技所賜,現在的生活越來越方便,只要一張信用卡或綁定行動支付的手機,即使不用帶錢包,也能暢行街頭,在外面逛一整天。但這種信用卡其實是一種「先享受再付費」的支付方式,雖然方便,但卻會對快樂造成反效果。一樣是購物,但想得到更多的快樂,不如反其道而行,試試另一種方式:「先付錢,再享受」。
還在工作的週五下午會比較快樂,還是不用上班的禮拜天下午?很有趣的是,很多人會回答前者。相較於已經擁有的東西,人往往會對還沒到手的事物感到更有興趣。
因為未來尚未成真,大腦會依照自己的想像和期望去填補細節。
延遲享受能提升消費的快樂,不僅是因為有時間可以累積正面期待,更因為「期待」心理會帶來雀躍和興奮感。而先付錢保持理性、精打細算,等到真正享受的時候,又會因為「免費」的心態而獲得加倍的快樂。
這要怎麼應用在消費上呢?我認識幾位女生很喜歡跑髮廊,在月初買一張 1,500元 的洗髮卡,可以享受五次洗髮服務,尤其是工作特別忙、特別疲憊的那天,去讓人洗頭按肩頸,可以舒緩一整天的疲勞,比起周末花大錢逛街購物,能帶來更多的幸福感。
5. 樂善好施:慷慨行為是創造雙贏
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句話是有根據的。科學研究顯示,只要承諾做出慷慨行為,就會刺激大腦中的利他區域,並加強與管理快樂區域之間的聯繫。也就是說,慷慨行為不只能幫助別人,更會讓自己感覺更幸福快樂。
花錢在別人身上,比花錢在自己身上能帶來更大的幸福感,可能有人不敢置信,但至少「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就奉行這套心法,他在 2006 年承諾會將手上所有的波克夏股票分批捐給慈善基金會,也就是要把 99% 的身價都拿來作公益,並確實在去年捐贈了 41 億美元(約台幣 1,147 億元)出去。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不太會將 99% 的財產捐給慈善機構,但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幫助他人獲得快樂,只需要力所能及,甚至微不足道的一點點小錢,例如資助待用餐、小額捐款等,都可以為你提升幸福感。
下次,再有人跟你說錢買不到快樂,你可以回覆他:不是買不到,是你不會用錢買快樂!
核稿編輯:陳涵書
《商益》是一個新成立的財經商業媒體,相信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報導專注於讓讀者理解資本力量、商業本質以及財經語言。歡迎加入我們的 Discord 社群,並免費訂閱我們的 Substack 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