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SpaceX、Tesla、Neuralink 和 The Boring Company 都是慈善事業!
伊隆馬斯克接受 TED 策展人 Chris Anderson 專訪,談到成為世界首富、慈善事業、永續能源、全自動駕駛、人形機器人、腦機介面、火星任務等議題。
本文為 Tesla 與 SpaceX 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於特斯拉的德州超級工廠啟用時,接受 TED 策展人 Chris Anderson 專訪的內容,經商益整理後摘取精華編輯而成,文章以主題區分,並非按照專訪時間軸。
成為世界首富的感覺
Chris:富比世或其他媒體報導,你現在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不過三千億美元的身價,在任何一天的淨資產都會升降數十億美元,這是多麽瘋狂的事情!你心理上是怎麼調適的?
Elon:先聲明這不是統治權,如果有人是一個國家的國王,其實他們都比我更富有,也許只是不容易衡量。
實際上我並沒有想太多,真正讓我更難入睡的是,我如果可以每個小時甚至每一分鐘都在思考 Tesla 和 SpaceX,對公司會產生非常巨大的影響,這會讓我盡可能的做更多工作,直到瀕臨理智的邊緣。
在特斯拉,每一分鐘的高品質思考,都會產生百萬美元的影響。如果特斯拉每週的收入是 20 億美元,每天就是 3 億,這個影響真的很大。可能我在半小時的會議上,就要將公司的財務成果提高 1 億美元。
商業,是最大的公益
Chris:很多人無法接受億萬富翁,他們不滿為什麼有人擁有的財富,跟最貧窮的十億人比起...
Elon:這樣想可能有些以偏概全,如果我每一年消費的金額是數十億美元,那當然很有問題,但事實並非如此。我甚至沒有房子,如果我去矽谷,我會輪流睡在朋友們的空房間。我沒有遊艇,我也不休假,我個人消費並不高。唯一的例外是私人飛機,因為如果沒有私人飛機,可以用來工作的時間就太少了。
Chris:我想你已經清楚表明自己是受到一種非常深刻的道德目標所驅動,就像你嘗試解決氣候問題。其實左派非常在乎環境,他們應該跟你站在同一陣線,但也覺得你有錢到讓他們覺得噁心。談到慈善事業(Philanthropy),這個議題非常難,你是怎麼看的呢?
Elon:慈善事業是非常困難的。SpaceX、Tesla、Neuralink 和 The Boring Company 都是慈善事業,如果你說的慈善是對人類的愛,它們都是慈善啊!
Tesla 正加速人類使用永續能源,這是一種愛和慈善;SpaceX 正試圖透過達成多行星物種的目標,來確保人類的長期生存,這是對人類的愛;Neuralink 正試圖透過人工智慧來幫助解決腦損傷的問題,這也是對人類的愛;The Boring Company 正在努力解決交通問題,這對很多人就像是地獄一樣,這也是對人類的愛。
世界會變更好
Chris:你的使命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打造一個令人興奮的未來。是什麼驅動你每天做你所做的事情?
Elon:我真的很想確保人類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人類面臨一些重大風險,我認為人口崩潰是一件非常關鍵的事情,我希望更多人能思考這件事情,因為現在的出生率遠低於維持當前文明所需要的水準。
當然,我們也必須對氣候的永續展開行動,我們還必須確保人類能成為多行星物種,這些事情我們都正在做,本質上來說就是採取我們所能想到的任何行動,來解決影響未來所存在的風險,這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希望未來變得更好,你就必須要採取行動,這樣才有可能成真。世界會變更好的!
永續能源的未來,要具備三個要素
Chris:你能不能幫大家想像一下,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之後,想要建立一個值得期待的未來,現在需要做些什麼?
Elon:可能讓你意外的是,我並不是世界末日的支持者,事實上我還挺樂觀的,但是我希望大家不要自滿,只要我們對永續能源經濟保持高度的急迫感,那麼我認為一切都會好轉。
永續能源的未來具備三個要素,一個是永續能源的發電,主要是風和太陽能,還有水力、地熱等,而且事實上我擁核。第二是你需要電池來儲存風能和太陽能,因為不是整天都有陽光,風也不是一直吹,所以需要很多固定電池來儲存能量。然後你需要電動交通工具,像是電動車、電動船、電動飛機。製造電動火箭是不可能的,不過你可以使用永續能源來製造火箭所需要的推進燃料。所以最終,我們可以擁有一個完全永續的能源經濟。
那麼真正的限制因子是什麼呢?是電池的生產,所以這是永續能源成長率的基礎驅動因素。整個電池供應鏈中,生產鋰礦是最耗時的步驟,從採礦到精煉的許多步驟,最終製造成電池,這要花非常多時間,會成為永續發展過程中的限制。
如果我們繼續努力,從能源的角度來看,未來是光明而美好的。將碳從大氣中提取出來需要龐大的能源,但是如果你可以從風力和太陽獲得大量永續能源,你就可以實際上做到碳封存,逆轉大氣和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甚至你可以隨心所欲的將海水轉變成淡水,用來灌溉或是做其他的事情,成本非常低。
為什麼電動車銷售量估計非常精準,但全自動駕駛卻一直跳票?
Chris:你過去的一些預測很準,但是也有不準的,你是怎麼預測的?當談到特斯拉電動車的銷售量,你精準得嚇人,2014 年特斯拉只做了 6 萬輛車,你就說到 2020 年可以生產 50 萬輛車,而且你真的精準地做到了。你在 2014 年的時候被嘲笑,因為自從亨利福特之後,汽車業就沒有人能做到這樣的成長。
但是 5 年前在 TED 上,你說全自動駕駛將會在當年就實現,你相信可以有一輛車從洛杉磯到紐約都全自動駕駛,完全沒有人為介入,但結果是到現在還沒實現。這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全自動駕駛這麼難預測?
Elon:真正讓我著迷,我相信也能吸引很多人的是,全自動駕駛有很多虛假的黎明。
在開發的過程中,你發現有一個問題,那把問題解決掉就好了,結果才發現還有其他問題。這有一點像是逐漸上升但趨於平緩的曲線,你會以為自己已經達到了局部的最大值,但是在那個地方你不會意識到自己是多麽愚蠢,然後這件事情一再發生,這些事情事後才看,會很明顯,但當時就認為黎明已經在不遠處了。
為了正確達到全自動駕駛,我們必須解決現實世界的人工智慧。道路網路的設計目的是為什麼?是為了和我們的大腦、我們的眼睛一起工作,所以為了讓道路和電腦一起工作,你基本上需要解決現實世界的人工智慧和視覺問題。我們需要鏡頭,我們需要矽神經,專為眼睛和生物神經網路設計的系統,才能進行全自動駕駛。
為什麼呢?如果你從影片中擷取一張圖,很難清楚知道正在發生了什麼事。但是如果你查看的是一段幾秒鐘的影片,這種模糊就會消失。所以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車上的八個鏡頭全部連結在一起,讓它們同步,這樣的環繞畫面就可以被一起查看並標記。我們還是需要人工進行標記,但至少不會是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以不同的方式標記了。
我們除了做出環繞畫面,還有一個關鍵就是添加時間維度,從軟體的角度來看,這非常難做到,我們必須自己開發標記工具,並且建立自動化標籤來提高人工標記的效率。一開始標記一個十秒鐘的影片可能需要好幾個小時,這是無法規模化的。所以環繞畫面的影片要可以自動化標記,人工只是對這些自動化的標記做簡單的編輯修正,然後將這些修正回饋到自動化標記系統,最後你會得到一個飛輪,自己運轉起來,越來越好,電腦能接收大量影片,自動化標記車輛、車道標線、駕駛空間等等。
這樣的人工智慧基本上需要跨越時間和空間的記憶,但是記憶體並不是無限大,所以必須要決定記住多少。人或物被遮擋是很常見的,你看到行人走過來經過一輛卡車,他的身體雖然被卡車擋住了,但你會直覺地知道行人等一下就會從車頭的另一邊出現。
雖然每年都這樣說也都跳票,不過我們的確很有信心,今年將可以實現全自動駕駛,讓自動駕駛的事故率比人類駕駛還低。我們在奧斯丁有車子完全不需要人為干預就能自動駕駛在路上了,也有超過十萬人參加我們的全自動駕駛測試計畫,你已經可以看到他們發表在網路的影片了。
人形機器人將比電動車更有價值!
Chris:你認為今年特斯拉最重要的產品,是人形機器人 Optimus,很多公司也都在開發機器人,但至今人們的家裡並沒有大規模採用機器人,是不是在開發全自動駕駛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讓你有信心可以說機器人會成功?
Elon:沒錯,我們花很很長的時間才知道要解決自動駕駛的問題,要先解決現實世界中的人工智慧。當你為車輛解決了真實世界的人工智慧,它實際上就是一台有著四個輪子的電腦,你同樣也可以套用在有兩條腿的機器人上面。從感應器和執行設備的角度來看,人們已經證明了可以做出人形機器人,目前缺少的是讓機器人在沒有明確指示的情況下,能夠在現實世界自動導航並且做有用的事情。
所以缺少的東西其實是現實世界的智慧,和規模化的製造,而這剛好是特斯拉都很擅長的事情。因此,我們只需要設計人形機器人專用的執行設備和感應器,但人們還不清楚,這會比汽車市場大多了。
其實這比全自動駕駛簡單,畢竟不是一個以時速一百公里在移動的物體,如果出事了就會有人死掉,人形機器人是一個被設計來以時速三到五公里移動的物體,所以出錯也不會有人死掉,可能只會有點尷尬而已。一開始的應用可能是在工業製造,但是最終願景會是希望人們在家裡也能使用。
Chris:如果你有一個機器人,完全瞭解你房子裡的立體結構,知道每一個東西在哪裡,並且可以辨識每個物體,那你會要求機器人做什麼?整理家裡?
Elon:做晚餐,或是修剪草坪,給奶奶泡杯茶、看全家福照片。也許在 2050 年,我們都會有自己的機器人夥伴、機器人管家、甚至一個機器人性伴侶,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在網路上承諾會做出一個貓女機器人,我想這是人們真正想要的。
只要人工智慧不會接管機器人,並在我們睡覺的時候謀殺我們,那就好了。很重要的事情是這個機器人要安裝一個無法被無線遠端更新的機上晶片,任何人只要說停,這個機器人就一定會停。有這樣的安全機制非常重要,我認為要有一個人工智慧的監管機構,我已經說很多年了,我不喜歡被監管,但公共安全很重要。
對於第一批製造和銷售的時間表,我們會先針對那些危險、無聊、重複,以及人們不想做的工作,用機器人來取代,也許是今年或明年的某個時候就能做出一些有用的東西出來,兩年內很有機會。然後我們會看到人形機器人的實用性逐年成長,成本降低並且擴大規模量產。也許十年內,我們就能在聖誕節買一個機器人給父母了。
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實際上不會太高,不會比一台車還貴。一開始一定很貴,因為產量很低,不過汽車的複雜性和成本高於人形機器人,所以我預估機器人會比汽車便宜,或是相當於一台便宜的汽車。
Chris:如果你可以用兩萬五千美元買一個機器人,替換掉一個三萬、四萬美元年薪的勞工,工作時間更長沒有限制,這對某些工作型態會是相當快速的取代,世界該不該為此感到擔心?
Elon:我不會擔心那些失業的事情,事實上現在我們面臨的是勞動力短缺,所以實際上問題不是造成失業,而是缺乏人力。
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將為我們帶來富足的世界,我們不必再為了商品或服務而工作,對每個人來說都會是富足的,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創造新的工作,我們將會看到一個非常豐富的世界,任何需要的人都可以使用任何產品與服務,擁有商品與服務將會非常便宜,這樣的描述在現在是很荒謬的。
未來唯一存在的稀缺性,是我們身為人類,想要為自己創造什麼?
Neuralink 避免數位超級智慧毀滅人類,順便治療腦與脊椎損傷
Chris:機器人將為我們帶來富足的世界,你最擔心出錯的是什麼?
Elon:危險會是人工智慧或是數位超級智慧與人類集體意志脫鉤,並出於某種原因走向我們不喜歡的方向,這就是發展 Neuralink 背後的想法,試圖將集體人類意識與數位超級智慧更緊密連結起來,並且順便解決許多腦損傷和脊椎損傷的問題,即便最後在主要目標上沒有成功,但是在解決腦損傷和脊椎損傷上將會取得成功。
我們無法確定能不能避免所有的風險,但是我們能做的就是儘可能讓人類和數位超級智慧能緊密連結。其實如果你仔細思考,我們已經是半個機器人了,電腦就是我們的延伸,我們如果死了,就好像有一個數位的靈魂仍然存在,像是我們的社群平台、網站、電子郵件...人雖然死了,但是網路上的一切都還在。
我們透過像是智慧型手錶那樣的裝置連結人腦,目前已經向 FDA 提出申請,希望今年能第一次植入人體,只要取出一小塊頭骨,植入一小段電線。這不是很新的技術,在實驗室已經發展很久了,只是沒有商品化,所以一大堆電線看起來很可怕,但我們會做得很精緻。
Chris:一開始是為了治療腦損傷,但是人們是否可以利用來增強自己的能力呢?
Elon:前面的十年根本做不到,一開始能解決各種腦與脊椎的損傷已經很不錯了,我們指的是包括嚴重的憂鬱症、病態肥胖、睡眠問題、各種精神疾病等情況,甚至恢復老人的記憶。我們收到很多描述著各種悲劇的信件,看了會讓人想哭,很多年輕人因為受傷而無法動彈,更不可能養活自己,這是我們一開始想要幫助的人。
我們人類的大腦有兩個層級,一個很有智慧,一個就像猴子只有本能。後來我們創造出第三個層級,就是手機或電腦。但現在我們和第三層的大腦中間只有細細的一條線連接,頻寬很窄,而透過 Neuralink 全腦機介面,希望有機會讓這一條線變成一條高速公路。但這還是很遙遠之後的事情,現在我們先處理透過腦機介面解決腦損傷的問題。
輸送百萬人到火星,讓人類成為多行星物種的任務
Chris:如果有一天人工智慧要摧毀地球,我們需要有一個 B 計畫,所以讓我們聊聊太空吧!之前我們談到了可重複使用,從那之後你繼續打造火箭,改變了整個太空產業的遊戲規則,幫我們更新一下?
Elon:的確,太空運輸的聖杯,就是充分且快速的可重複使用,這是從未實現的。最接近的是我們的獵鷹九號火箭,我們已經可以重新使用第一節推進火箭,這可能是整個發射載具成本的 60% 到 70%,我們已經成功做到一百多次,所以算是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可以立即重新飛行。不過關於獵鷹九號火箭還不算理想,我們還要對推進器和鼻錐、前錐體做一些更新,終極目標是立即重新起飛,只需要填充燃料就可以了。
星際飛船(Starship)主要的設計是希望可以一次載一百多人,加上他們所需要的東西,飛到火星去。星際飛船將一百噸重的東西送到軌道上的平均成本,其實比把小型的獵鷹一號火箭送入軌道還低,正如現在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的 747 客機,平均飛行成本其實是遠低於一架小型飛機被丟掉的成本。
大型物體成本比小型物體還低,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它能重複使用,而且所運用的燃料並不特殊,也不是火星上難以取得的東西。星際飛船使用甲烷作為燃料,而火星上有二氧化碳,有水冰(water ice),所以就可以製造甲烷。
這是為什麼在火星上首要任務之一就是建造一個燃料工廠,為許多星際飛船提供回程的燃料,但主要是製造氧氣,因為需要 78% 的氧氣和 22% 的甲烷,不過重點是可以輕易在火星上製造,其實在太陽系其他星球也一樣,只是火星更方便。
我們希望做到完全推進降落而不是用降落傘,沒有丟掉任何東西,所以會有一個能夠進入地球或火星的隔熱罩。
上面這些星際飛船的說明,意味著這是一個能夠去太陽系任何地方的運輸方式,因為已經在火星上建立燃料基地,就可以帶著去到其他地方,像是火星或土星的衛星。其實 NASA 已經打算用我們的星際飛船讓人類可以重回月球了,所以這是一個通用的方式,讓人類可以去太陽系任何地方。
我們預計 2029 年把人類送到火星上,接下來會開始測試,我一直開玩笑說「不保證一定會成功,但保證讓你期待!」
Success is not guaranteed. Excitement is guaranteed.
我們已經為星際飛船建立了一個生產系統,正在打造大量的飛船和推進器,目前預估每兩個月會做出一個推進器和一艘飛船,到今年年底希望可以每個月各製造一個,這會是巨大的火箭,而且會做出很多個,為了在火星上打造一個自給自足的城市,大概需要一千艘的飛船。
Chris:但是每兩年只有一次飛往火星的機會,所以想像是 2030 年左右,每兩年就會有一千艘飛船飛往火星,每艘載滿一百多人,是一個人類艦隊的概念。那錢怎麼來?每個人花幾百美元買一張票到火星?
Elon:不會有很多人想去,或是有能力付得起,也許有人是透過贊助等方式,不過要打造一個自給自足的火星城市,以及考量到成本,大概需要一百萬人的規模,這一小群人不論是自己負擔得起或是獲得贊助,一切就有機會了,政府也會買單。
另外,貸款也是一種方式,如果搬到火星需要十萬美元,那我想你知道幾乎任何人都可以工作並存錢,最終還是能有十萬美元,如果他們真的有意願去火星的話,並不是做不到的事。我們希望讓任何想去的人都可以去。
但是要強調的是,火星生活一開始一定不會很奢華,將會是危險的、侷促的、困難的、加上非常辛苦的工作,就像是薛可頓船長的南極探險那樣辛苦而危險。危險、擁擠,你可能無法回來,這聽起來不吸引人,不過這的確就是火星的銷售廣告,但你會創造歷史,會是光榮的。
Chris:所以在火星上打造百萬人的城市,這是誰的城市?NASA?還是 SpaceX?
Elon:是火星上那些人的城市。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呢?因為這可以最大化人類意識的壽命,人類文明可能會因為外部原因而終結,例如巨大流星、超級火山或是極端氣候變化,或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等你知道的眾多原因其中一個。
但是我們所知道的文明意識,就像是一個小燭火,微弱而短暫,地球存在 46 億年,人類有文字也不過 1 萬年,我們應該保護並且想辦法讓人類文明留存下來。在廣闊黑暗的宇宙中,這一點光是孕育了 46 億年才好不容易出現的,卻可能會一下子就熄滅掉了。如果因為任何原因,地球不再有星際飛船飛到火星了,火星城市要能獨立生存下來才行,所以讓人類成為一個多行星物種,是很重要的目標。
核稿編輯:陳涵書
《商益》是一個新成立的財經商業媒體,相信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報導專注於讓讀者理解資本力量、商業本質以及財經語言。歡迎加入我們的 Discord 社群,並免費訂閱我們的 Substack。
延伸閱讀:
馬斯克最新專訪:製造電動車不難,但靠電動車賺錢不容易
巴菲特接受查理羅斯專訪,談到投資的頓悟、美國的百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