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思維 2022/11/30

想去海外上市該選哪國家?台灣企業要找到懂你的市場!

中華民國商業總會舉辦「上市舞台與投資實例論壇」,請專家分享 2023 年的總經趨勢,想去海外上市的台灣企業該把握哪些重點?同時邀請透過 SPAC 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創辦人分享成功掛牌的經驗。

陳涵書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 TPG Images

中華民國商業總會 11/29 舉辦「上市舞台與投資實例論壇」,邀請金控與證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法律事務所等專家分享台灣企業到海外上市要注意的重點與案例,分析海外募資、拓展市場的成功條件。

2023 總經趨勢

台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博士在論壇的 Keynote 分享「世界 3D 大變局下的風險與機會」。李鎮宇認為,未來世界經濟受到三個關鍵影響: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貧富差距(Disparity)、人口結構變化(Demography)。

商總:上市舞台與投資實力論壇,商益拍攝

(1)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
由於中國清零政策過於嚴峻,美中持續對抗,供應鏈隨著市場移動等因素,全球化已轉化成半全球化,供應鏈重組會增加成本。

(2)貧富差距(Disparity):
景氣調整加劇貧富不均,過去十多年來標普 500 指數上漲約 3 倍,聯準會資產負債表增加近 10 倍,但並不是每個人都享受到市場的報酬;疫情期間奢侈品跟低價品的需求都大增,顯示 M 型社會的 M 型消費。美國景氣將在 2023 年走入調整,最糟的情況可能是陷入溫和的衰退。

(3)人口結構變化(Demography):
再者,全球人口正在老化,過去中國靠廉價勞動力向全球輸出通縮,廉價的勞動力壓低產品價格,然而人口老化之後,通膨將回歸正常化。當缺工成為常態,中國將轉為對全球輸出通膨。

想去海外上市的台灣企業要把握哪些重點?

美銀證券亞太區邱文友副董事長在論壇中討論「海外上市近況」,提到大部分公司到海外上市的考量,除了籌資之外,也希望公司投資人能多元化,找到懂自己公司的市場。以交易的流動性而言,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規模約是每天 2,000 億美元,台灣則是每日 60 億美元。

「找到懂自己公司的市場」,是指企業的商品或服務要跟資本市場有所關聯。邱文友舉亞馬遜為例,這家公司年年虧損,但是美國的資本市場懂它也愛它,願意給它資源。「不是每個行業有亞馬遜的待遇,所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資本市場非常關鍵。國外市場大,很吸引人,但要記得海外上市不是要賺快錢,投資人關係跟公司治理就是長期要經營的事。」

邱文友提醒,公司規模要夠大才適合在美國上市。這是因為上市本身會產生費用,除了更新公司管理機制之外,還需要第三方專業機構協助公司符合美國監管機構的要求,每年維持成本約在 500~1,000 萬美元。何謂「規模夠大」?「估值約在 5 億美金以上,10 億美元為佳。發行 ADR 門檻更高,本地估值要 20 億美元以上較適合。」

SPAC 案例分享:大猩猩科技

大猩猩科技(Gorilla Technology Group Inc)是 AI 智慧影像領導廠商,以台北為研發基地,2022 年 7 月透過 SPAC 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 GRRR 。

創辦人寇世斌說,台灣的創投(Venture Capital, VC)不是很健全,美國的種子輪後接續 A、B、C、D 輪,投資金額有分層級,會持續往上增加。而台灣市場對於高科技產業並不了解,「真正認識這個產業的人才會認識我的公司,我只選擇最適合投資我的投資人。」

商總:上市舞台與投資實力論壇,商益拍攝

寇世斌分享,每一次的談判都要講清楚這些事:公司跟投資人彼此需要哪些東西?公司能提供哪些價值?如何做到讓 VC 滿意的估值?「我會說清楚我可以給他們的價值,也直白地把對方要付的代價說出來,所以談判的時間都非常短。」

被問及為什麼選擇 SPAC 在美國上市,寇世斌回應,曾考慮要進入美國市場還是日本市場,日本流動性差,美國流動性高但要求高報酬。一般透過 IPO 上市需要三年的時間,一切要符合美國的規範(例如每季公布財報),公司管控流程要完全透明。而 SPAC 的速度比較快,約 7 個月就能完成程序,要求也不像 IPO 那麼嚴格。但 SPAC 缺點是時程很短,光是準備文件就夠忙了,沒有時間調整公司體制。

美國股市喜歡有前景的企業,例如醫療、科技這些充滿想像空間的產業。因此,企業要了解自己在整個產業裡的位置在哪裡?自己扮演什麼角色?公司是否不可取代?公司的核心能力是什麼?

寇世斌說,「你能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價值,就能賣個好價錢,估值不是用喊的。你要確認自己在產業中能持續創新,站在領導的地位,讓別人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企業 CEO 唯一的使命是把公司賣到最好的價錢,唯有懂業務、產品、財務的人才能做到這樣的目標。

《商益》主張「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報導專注於讓讀者理解資本力量、商業本質以及財經語言。歡迎加入 Discord 社群,並免費訂閱 Substack 電子報。

 

延伸閱讀:
又募到百億台幣,WeWork創辦人Adam Neumann如何能再次創業?
創業八年,有沒有最難忘的募資挫敗經驗?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