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美國公債ETF與直接買美國公債的差別為何?
直接投資債券 ETF 或是直接購買債券,哪個比較好呢?哪個能讓現有的預期報酬長久穩定呢?本文主要從風險、報酬、配息三個角度來作探討。
近來美國債券下跌,美國債券到期殖利率即預期報酬增加,有不少人開始希望買進債券,讓資金獲得相對穩定的預期報酬或配息。
那麼直接投資債券 ETF 或是直接購買債券,哪個比較好呢?哪個能讓現有的預期報酬長久穩定呢?本文主要從風險、報酬、配息三個角度來作探討。
債券 ETF 的優勢之一是可以分散不同債券的信用違約風險,因此本文直接探討幾乎可忽略信用風險的美國公債與美國公債 ETF,來更集中於了解兩者之間的其他差異。
此外,對台灣人來說,持有美國公債都有匯率風險,這點兩種投資方式相同,而因通膨讓實質報酬降低的問題也是兩者都存在,所以本文中都僅簡單提到而不再深入探討。
一、 直接買債或債券 ETF 的基本差異
直接買美國公債持有到期時,投資人在特定時間以特定價錢與到期殖利率,買進個別的公債,最後持有到期按票面價格拿回錢,是較為單純的投資方式,也可以依需求多配置幾支不同到期時間的公債(即債券梯),來分散一些利率和再投資風險。
而一般美國公債 ETF(後面會詳述特別的目標到期 ETF)會買入符合收錄標準的所有公債,再定期更換新的債券。
有些 ETF 有限定天期,例如 VGIT 就是一支持有 3-10 年中期公債的ETF,它只會買進還剩 3-10 年到期的債券,債券的到期時間不足 3 年的時候,就會在指數定期更新時賣出,再換上一些美國政府新發行的 3-10 年債,或原本超過 10 年期,但當下到期日已不到 10 年的公債。
有的 ETF 是沒有限定天期的,例如 GOVT 就是一支持有各種天期美國公債的 ETF,但它同樣不會持有債券到期,會在債券剩下不 到1 年的時候賣出(因為不到 1 年的債券,性質已類同於現金),換上新發行的債券。
ETF 與直間買債的這些基本差異(是否大量持有債券與是否持有到期)就影響到兩者的許多特性。
二、 虧損風險
有一種看法是,買債券 ETF 有虧損風險,而直接買債券沒有。這種說法反映一些事實但也不完全對。
首先,如果是短期下跌的風險,直接買債券和債券 ETF 都一樣會有(債券 ETF 會下跌就正是因為所持有債券下跌),也就是說,直接買債券如果要在還未到期時賣出,一樣會有虧損風險。
那麼持有到期呢?這點的確是直接買債券的優點,只要買進當下到期殖利率為正,持有美國公債到期,就一定不會虧損,但如果是債券 ETF 就沒有完全保證。
不過,如果拿同樣平均到期時間的債券和 ETF 相比,持有與到期年分同樣的時間,債券 ETF 要虧損的機率也是非常低的。
例如現在美國公債的到期殖利率大約 4%,有兩種選擇,一是買一張 6 年後到期的公債,一是 3-10 年中期債券 ETF,平均到期年限也是約 6 年,同樣持有 6 年,直接持有公債一定不會虧損。
但 ETF 要虧損也要很罕見的走勢,也就是這 6 年初期債券大漲利率大幅下降,拉低新加入債券的預期報酬,然後快到 6 年的時候再利率再大幅提昇,讓債券大幅下跌,這的確有可能發生,但機率並不高,而且如果持有的時間更長,它只會代表暫時的而並不是永久的虧損。
先從實際運作的角度來說明。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債券持有到期能確保不虧損,而債券 ETF 不會讓債券持有到期,所以會在下跌時賣出債券實現虧損,造成債券 ETF 有永久損失的可能。
但事實上,ETF 賣掉特定期限的債券並不是換成現金,而是買新的天期更長的債券,假如舊的債券下跌(殖利率上昇),新的債券一般殖利率也會更高或相近,所以結果其實就是雖然「賣低」,但接下來「買更低」,所以債券下跌賣出實現的虧損,將由新的預期報酬更高的債券獲利來填補,並不會造成公債 ETF 真正的永久損失。
另外我們也可以從資產短長期風險的角度來理解。短期持有公債會因債券利率變化而有一定的漲跌虧損風險,但持有時間夠長(例如長到與本身債券的到期年數相同)就能基本消去這個風險,因為直接持有債券會隨著時間愈來愈接近到期日,因天期造成的利率風險逐漸降低,最後到 1 年以下時降為類似現金,因而能確保最後的短期不會虧損。
而債券 ETF 因為持續換債券,所以即使很接近 6 年,已經沒有太多時間能撫平大跌影響的時候,還是一樣保持持有中期的債券,自然如果最終的 1-2 年時間遇到大跌時,有可能產生暫時的虧損,但後續還是會逐漸回正。
所以如果你這筆是確定 6 年後要使用,那直接持有 6 年到期的債券,確保第 6 年的正報酬很合理。但如果不是而是要更長期投資的話,短期的暫時虧損(就像直接持有債券在第 4 年的時候也可能是虧損的,但持有到 6 年就不會)對你並沒有實際的影響,在下跌時繼續持有具更高殖利率的債券 ETF,會帶來更好的報酬填補之前的下跌,還擇 ETF 並不會因此造成長期持有的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