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進理投】做到淨零碳排同時達成創新轉型,零碳大學校長楊聲勇這樣說
世界各國都在往「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前進時,台灣的中小企業該怎麼面對這項挑戰?永續經營與獲利不必二選一,零碳大學教你轉換商業思維,創造新價值,找到自己創新轉型的位子!
綠色經濟是目前的國際趨勢,各國政府與企業都在研究該如何在現有的經濟條件中,找到與氣候環境共存的方式。目前,全球約有 130 個國家已宣示於西元 2050 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歐盟更為推行綠色經濟相關政策的重要組織之一。但要從過去的商業模式裡轉換為綠色經濟,實屬不易。這次,邀請零碳大學的校長楊聲勇楊教授,來跟我們聊聊台灣中小企業在這波趨勢的挑戰與機會點。
零碳大學是什麼?幫助中小企業的共學平台
零碳大學隸屬於臺灣數位企業總會,擁有經營中小企業二代的接班與轉型的經驗,隨著社會發展,零碳大學延續「協助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的服務,在「淨零碳排」的議題上施力,將商業系統與低碳排放高度相關的部分結合,讓企業可以最對短時間內瞭解電力與資源的使用狀態,推動所謂的「雙軸轉型」:數位轉型與零碳轉型的結合體。楊教授直言,數位轉型與零碳轉型各別有短期與長期的概念。短期來看,數位轉型是企業轉骨的必經過程,而零碳轉型則是在長遠發展具重要地位。
從邊境碳稅的發展,到中小企業的挑戰
說起減碳,不得不提到歐盟。歐盟是最早做減碳的世界組織,但在推動過程中,歐盟發現單憑一己之力,是無法真正產生影響力的,甚至反而導致自己的競爭力下降。因此,歐盟開始對進出口的國家進行適度比較,以同產業上的減碳比重差距,做為碳費的收費標準,此即為「邊境碳稅」。
楊教授說,由此及彼,在台灣,如台積電即是很早就受到國際組織規範影響的企業,因為台積電在世界各地都有供應鏈的發展。相較而言,台灣中小企業的衝擊則不會那麼快,一般來說,會以「法規驅動」、「品牌/供應鏈驅動」、「自主共好驅動」為中小企業投入綠色經驗的主要動機。
其中佔最大多數的,是品牌方的供應鏈驅動。能源問題是碳排重要的議題,零碳大學發現,台灣中小企業有三缺:缺資源、缺人才、缺技術。為此,零碳大學期望能建立一個三合一的數位盤查方案,包含碳盤查、碳定價、碳中和,藉由共學共創的過程,協助中小企業即使是在資源不足的狀態下,也能面對國際趨勢所帶來的挑戰。
零碳大學的數位盤查解決方案
承襲之前的經驗,零碳大學以「共學平台」為使命,將學習的成果放眼在「對企業主碳盤查的結果上」,並且在能源、溫室氣體、碳足跡等重要議題上,聘雇邀請業師級的顧問團,請這些專家分享,讓學員有能力在半年內,提出針對自己的公司 2050 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策略藍圖,在自己的產業上,做好碳中和。
楊教授説,零碳大學協助中小企業做好碳盤查、符合各項 ISO 標準等必要措施,就算法規在變,但邏輯一致。零碳大學結合各項資源,邀請學員利用「迭代」的方式去做。從 1.0 到 3.0 不斷更新不同個案,由不同公司的學員進行分享。
減碳先行者的優勢,在於商業思維的調整
商益總編李柏鋒問到,那麼這些超前部署的「減碳先行者」,有什麼優勢嗎?楊教授從再生能源的成本開始分析,越早投入,成本越低。另外,在中小企業也好、大企業也好,「CI 碳智慧」是不得不去觸碰與瞭解的話題。舉凡碳盤查、減碳、買碳權,這些把碳「貨幣化」的發展,已經成為事實。
長年以出口貿易為主的台灣,受到國際影響開始減碳。長久下來,綜觀社會的發展與民生消費力息息相關,企業若想要做大,在行銷的同時,也需要顧及社會責任,這就是近年來如 ESG 會如此火熱的原因。當各個企業顧及到社會發展,自家企業才能與社會共好。
過去,台灣企業很少將外部成本內部化,但隨著氣候變遷,產生經濟不確定性越來越高,如何正視永續並在獲利上取得平衡,是所有企業都在學習的事。中小企業在台灣佔 98% 以上,是台灣的中堅份子,面對挑戰,楊教授認為只有大家一起共學、分享資源,才有可能化危機為轉機。
開始的第一步,即是碳盤查,當企業透過碳盤查如智慧電表,只要瞭解碳相關的排放並衡量,就能管理並發展策略優化;很多國家認為 2050 年是淨零排放的目標,零碳大學確認為這是手段,最終目標是「創新轉型」—— 在此過程中,台灣的中小企業盤點生產流程、營業模式、獲利策略,找到創新的機會點進一步轉型,使企業更有競爭力。
新時代,需要新的商業思維!拋棄過去的成本思維吧!
時代變遷,過去的「製造成本思維」已受到挑戰,在新環境,除了優化,更要思考商業模式的轉換:有沒有更創新的獲利模式?看向國際案例,不論是特斯拉、蘋果還是麥當勞等國際企業,都在找出不同的獲利點,讓現金流可以永續產生。
中小企業若能在此次國際潮流中,順應風勢調整好商業模式,未來面對客戶將更有啓發性。你可以以為自己只是在做螺絲,但也可以思考這顆螺絲的更多可能性。台灣的技術領先不容質疑,然而接下來該如何在商業思維上創造價值,會是未來整個台灣,也是零碳大學協助中小企業持續努力的方向。
想了解更多,歡迎點擊收聽:
《商益》主張「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報導專注於讓讀者理解資本力量、商業本質以及財經語言。歡迎加入 Discord 社群,並免費訂閱 Substack 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