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為退休做準備?減輕退休焦慮的 5 個方法
你想退休了嗎?還是正在思考如何為退休作打算?本文要告訴你,不想退休後才焦慮,可以怎麼做。
你有想過退休生活會是什麼模樣嗎?環遊世界、開一家咖啡廳、還是搬到鄉下種花?不管是哪一種,你有沒有計算過會需要多少錢?更精確來說,你規劃的退休金,是否足以支撐這樣的生活?
很多人退休後會非常焦慮,可能是生活重心突然改變所造成的不適應,或失去目標的無力感,還有可能是對於失去收入來源的恐慌。要減輕錢變少而造成的退休焦慮,可以試試以下的方法:
1. 盡早進行退休規劃
退休最怕的四個點是「退太早、花太快、存太少、活太久」,其實總歸一句就是「錢不夠花」。你的退休金準備夠了嗎?有沒有開始規劃了?有人會擔心:40 歲了還能不能為退休做準備?可以!「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如果你還沒開始為退休做準備,請現在就立刻開始,永遠不嫌晚!
2. 避免衝動性的財務決策
新聞媒體為了點擊量和收視率,會找來很多所謂的投資專家、分析師,但其實說的不見得都是事實。長時間接受錯誤訊息加上退休壓力,往往很容易就做出錯誤判斷。
別忘了,你已經不再是年少輕狂的少年,這個年齡不適合再做衝動性的理財規劃,不管你要投資比特幣還是買飆股,請務必審慎評估風險。
3. 區分短期及長期資金
台灣人平均壽命是 81.3 歲,假設 65 歲退休,那還有超過 15 年要過生活!如果把退休金全部都放在銀行,就像是從一個罐子裡分批拿出錢,用不到的就閒置在那裡。
雖然的確可以這麼做,但其實還有更聰明的做法:把退休金分成短期及長期的部分,短期資金可以定義為三年內會用到的生活費,用定存的方式就可以了。至於好幾年都暫時不會用到的長期資金,就應該投入會成長的標的,像是能代表大盤的 ETF。這樣簡單的分類,就可以獲得能活用的現金流,同時也讓資產增值。
如果你擔心投資會有風險,但被通膨慢慢吃掉自己資產的購買力,甚至活太久最後沒錢可以用,又何嘗不是風險?
4. 創造持續增加的現金流
有句成語是不進則退,當你都沒有持續增加的現金流,那你的資產就只會一直減少。要創造現金流,不見得要投入股市,小時候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能當飯吃」的興趣,為了養活自己,不得不放棄這些興趣去找收入較高或較穩定的工作。
現在退休了,不再需要為了錢而工作,可以思考看看,有沒有什麼專長或興趣是有市場需求的。如果做喜歡事情的同時,又能增加收入,那也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舉例來說,退休之後,當你意識到退休之後最重要的是身心健康,不妨就當個銀髮族健身教練,除了可以維持自己的健康,還能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也獲得收入,一舉多得,不是嗎?
5. 長期投資攤平風險
人生很長,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理財方式,一般在做資產規畫時,對於年紀越大的人越不建議做風險大的投資,因為風險承受力不夠。根據經驗,不論股市、基金、房地產,大部分的投資標的只要長期投資,都能有不錯的報酬。
舉例來說,現在有兩位短線投資的人,一位是 28 歲的年輕人、另一位則是剛退休,面對近日來烏俄戰爭、升息造成的股市震盪,都難免受到影響。
但如果戰爭長期打下去呢?通膨持續升高?或央行跟隨 Fed 的腳步連續升息?這些事件對兩人的意義是截然不同的,畢竟年輕人還有穩定的本業收入支撐,而退休者卻只剩下相對少的退休金,重要的是沒什麼時間可以等待事件的過去,已經禁不起一個長期事件的衝擊了。
所以,遇到危機最好的時間,是年輕的時候,如果真的這麼幸運,請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堅守紀律進行佈局。
結語
退休是生命中的另一個里程碑,代表第二人生的「開始」而非結束。退休意味的,是你真正有時間和足夠的積蓄可以做想做的事情,但不管你想怎麼「活」,最重要的是評估風險和提早規劃,才能悠閒快樂的享受人生最後一哩路。
核稿編輯:陳涵書
《商益》是一個新成立的財經商業媒體,相信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報導專注於讓讀者理解資本力量、商業本質以及財經語言。歡迎加入我們的 Discord 社群,並免費訂閱我們的 Subst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