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碼投資中國風險太高 台灣企業放眼北美與亞洲各國
台灣跨國企業當前處境陷入兩難,加碼投資中國風險太高,徹底放掉中國市場又顯得太不務實,因此越來越多有意拓展版圖的的台灣跨國企業,紛紛放眼亞洲他國,甚至遠眺北美如墨西哥等。
本文來自合作媒體中央社,商益獲授權轉載。
香港「南華早報」(SCMP)今天報導,事實上,在中國發展的台灣企業日益縮手已非新鮮事,還沒爆發 COVID-19(2019 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的數年前就已浮現這番跡象,加上地緣政治角力與中國堅持清零,導致不確定性及經商困難持續蔓延,今年縮手情況似乎更明顯。
位於台北的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張家健表示,當前在中國擴張版圖並非「是他們(台商)所關注的」,嚴格防疫與「日益惡化」的政治關係,使得若干台灣企業的投資計畫大轉彎。
疫情爆發前 5 年,台灣在中國的投資年年衰減,從 2015 年將近 110 億美元(約新台幣 3,400 億元)降至 2019 年的 42 億美元。
1991 至 2021 年中旬期間,台商獲准赴中投資金額雖達到 1,930 億 5,100 萬美元,但同時經營版圖日益拓展至其他國家,像是印尼、日本、馬來西亞、越南、美國與墨西哥。
張家健說,由於「可預見的未來」,投資中國並未納入台商的考量,過去 10 餘年越來越多選擇進軍越南,加上美國和台灣磋商經貿協議,使得美國成為首選。
中國當局嚴格貫徹清零,使商業活動陷入停滯,商業重鎮上海與深圳等地的運輸及製造業都慘遭波及,人口 2,100 萬的四川省成都市,自 9 月 1 日以來全面封城至今。
越南自 2012 年起轉向受外資青睞的方向發展經濟,定位為可替代中國的製造業基地,對於若干台資業主而言,人口 6 億 6,500 萬且日益富裕的東南亞是個蓬勃發展的市場。
10 多年來,美國高層官員一再呼籲美商和非美國承包商返美發展,以增加美國的就業率。接受南早訪問的 6 家台商中,沒有 1 家擬妥在中國擴張版圖的具體計畫,但布局他國的想法卻談了不少。
台灣誠品書店公關 Leslie Su 說,公司計劃年底進軍吉隆坡,這是誠品在東南亞插旗的首個據點,屆時這個標榜「文化創意的場地」將販售 3 種語言的書籍及手工製品,並經營主題餐廳與咖啡館。

她表示,這個據點將展現台灣與馬來西亞間,跨文化與創意交流的動態和活力。
富士康去年也曾討論至少 4 個國家包括印度、馬來西亞、沙烏地阿拉伯與越南的拓展方案,並於上個月簽署一份 3 億美元的合作備忘錄,租用越南北江省光州工業區面積50.5 公頃的土地再蓋新廠。這將是富士康在中國之外最大的製造基地。
台灣電動機車龍頭 Gogoro 則說,將在印度與當地的共享業者合作,開展一項機車騎士更換電池的實驗性方案。
據東南亞國協創新商業平台(ASEAN Innovation Business Platform,AIBP)彙整去年前 10 個月統計,台資在東南亞的布局達 53 億美元,占同時期海外投資總額的38.7%,創 20 年來新高。
位於台北的沛星互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說,公司在歐洲與美國的「成長潛力越來越重要」,因為歐美的數位經濟規模堪稱全球首屈一指。
行銷部門表示,2021 年第 2 季至今年,來自於歐美國家的獲利從 2% 增加至 12%,同時正計劃向韓國的遊戲產業進軍,但不願多談有關於在中國經營的細節。
張家健說,與美國交界的墨西哥提供較低廉的營運成本,並與華府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也是吸引若干台商的目的地。
倡議投資的組織墨西哥工業(Mexico Industry)表示,2019 年,台灣的機車零組件製造商台全電機來到墨西哥開疆闢土,因為相中墨國的基礎建設與物流,還有鄰近客戶等因素考量,決定來墨西哥設廠。
根據美國國際貿易管理局(US 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資料,墨西哥是全球第 6 大客運車生產國,年產 300 萬輛,多數銷往美國。
張家健說,「我們有些客戶把墨西哥視為工業國,他們因美國市場而前進墨西哥」。
經營顧問公司幫助中資企業落腳越南的高唐諾(Donald Gao,音譯)表示,若干台灣投資人早在疫情爆發前和因近來兩岸關係低迷而離開中國,還有勞工與土地成本的因素,環保法規嚴苛及美中貿易糾紛導致課徵高額關稅。
高唐諾評估,還會有更多的台商放眼境外,尤其是前進成本更划算的東南亞。
責任編輯:陳涵書
《商益》主張「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報導專注於讓讀者理解資本力量、商業本質以及財經語言。歡迎加入 Discord 社群,並免費訂閱 Substack 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