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定額投資就是存股?儲蓄、被動投資與領息的迷思!
「存股」是台灣近年來很流行的名詞,如果運用在 0050 這樣的台股市值型指數ETF 上,有什麼應注意的地方嗎?本文即以此出發,探討儲蓄與投資等相關的觀念。
「存股」是台灣近年來很流行的名詞,但在英文世界如美國,其實並沒有這樣的一個名詞和概念。所謂存股的典型作法,是持續或有閒錢就買進特定方式選出的股票,並長期持有,希望股票表現穩定,並著重於領到理想的配息。
這樣的概念,如果運用在持股分散的指數標的,如 0050 這樣的台股市值型指數 ETF 上,也是類同的嗎?使用這概念時有什麼應注意的地方嗎?本文即以此出發,探討儲蓄與投資等相關的觀念。
一、 「長期投資」與 「存」的概念中的風險差異:
我們如果把「存股」、「存基金」或「存 ETF」視為長期投資特定標的概念,它本身是個比經常短線進出還要更好的方式,會省下頻繁進出的成本,以及減少擇時失敗的風險。
但即使是能減少短期波動風險的長期投資,無論是股票、ETF 或其他標的,都還是有可能損失本金的風險,這與我們一般認知中的「存錢」非常不同。
我們如果把錢存在銀行,無論是活存或定存,甚至是要中途隨時領出錢來,差別都只會是利息的多或少,不會有本金損失的風險。
因此,把投資股票當作「存」股,很大的問題就是容易忽略投資的風險,以及資金流動性差異。
簡單來說,投資可以根據時間尺度分為長期和短期,各有不同的風險,但是「存」的概念更接近於較為保守的無風險儲蓄。若以「存」來包裝股票投資,很容易讓人忽視風險,就像是過去的「高收益債」只是「非投資等級垃圾債」改個適合行銷的名稱,但一樣還是風險最高的債券。
二、存錢、儲蓄與累積資產:
理財的目的,是希望能累積資產以達成財務目標。累積資產的方式大致可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透過儲蓄,一種是透過投資。
雖然也有人較廣義地把錢放入有風險的投資也視為一種儲蓄,但一般還是把儲蓄認知為把錢存在沒有風險的地方(註)。在日常生活中,收入扣除花費之後,就是我們能存下來,增加我們儲蓄的部分,這是資產累積最重要的部分。
如果經過一定的累積,讓儲蓄的資金足以應付日常的用度和不時之需之後,可進一步可以把多存的錢,透過承擔一定風險的投資,提高預期的報酬,來加速資產的累積速度,但同時也需要注意虧損的可能,就不能只是簡單把錢「存進去」,而需要先作好投資的規劃。
(註)儲蓄險雖然有「儲蓄」二字,但應該視為投資,因為未到期之前,會有損失風險,也就是流通性比較差,也因此儲蓄險並非保險業的正式合法的名稱,通常是一種壽險,儲蓄險這個名稱有誤導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