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可以降低焦慮 怎樣手滑才不會太超過?
有意識地支出該怎麼做呢?很簡單,別在無關緊要的小事上花錢,而是把錢花在真正重視的事物上,對真的很重要的東西,即使要花大錢也無所謂!我們從小被教育著要節儉、要省錢,很少有人教我們該如何花錢。
你有財務焦慮嗎?財務與心理健康密不可分一直都是公開的秘密,情緒低落會連帶影響自制力,讓管理資金變得困難,一旦把持不住造成財務危機,會讓心情更糟糕,變成一個惡性循環。
小美在外商公司上班,每每工作在工作壓力大時都會去百貨公司大肆購物,雖然買的當下很開心,但每個月收到信用卡帳單時就是地獄的開始,只好繼續做著不喜歡的工作,努力付卡費。
這種壓力一大就想花錢的心態真的正常嗎?科學告訴你,是的!購物確實可以紓壓!
購物舒壓是真的!零售療法能帶來愉悅感
零售療法(Retail Therapy)是一種人們透過購物來釋放壓力、緩解負面情緒,以實現自我療癒的方法。當人在面對生活轉變時,常會透過購物買一些新的東西,來幫助自己更快適應新的生活狀態。
研究顯示,購物能幫助人們在面對生活轉變時做好心理準備,同時給予一種積極的自我暗示,同時還能緩解負面情緒、帶來對生活的掌控感和愉悅感等正面效果。有趣的是,性別會影響購物的商品種類,據統計,女性最常選擇購買的物品前三名為衣服、食物、鞋子;而男性則為食品、電子產品、電影或音樂。

夏文日製作
小心太依賴零售療法,反成購物狂
雖然有研究支持零售療法確實能夠減緩心理壓力,但也有個不容忽視的致命缺點!一有壓力就去 shopping,想必不用說大家也知道會發生什麼事,除非你真的錢包夠厚、口袋夠深,不然購物舒壓就如同飲鴆止渴!畢竟人的收入有限,慾望卻無限。
太依賴零售療法很容易變成購物狂,買一堆沒有用的東西,因為讓他開心的並不是真的買了「什麼」,而是「買」東西這件事,這種成癮性購物就像毒癮一樣,無法抑制心底的購物慾望,一旦停止購物,就會開始焦慮不安,事實上,許多購物狂都有焦慮、憂鬱、缺乏自信心或渴望社會認同等問題。
金錢與心理健康間的平衡:有意識支出
零售療法是把雙面刃,用得好確實可以減緩心理壓力,但大多數的人很難做到自制,舒壓不成,看著戶頭裡的錢越變越少,反而更不快樂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月底經濟拮据快要吃土了,卻還是想買一杯星巴克(或其他非必需品),之後卻感到罪惡內疚?這是因為這個購物行為已經對你的財務造成負擔!
該如何取得金錢與心理健康間的平衡呢?有個很簡單的方法,只要改變平常的花錢方式就可以辦到!那就是「有意識支出」。
人很容易無意識的花錢,可能有人會笑:「又不是被盜刷,怎麼可能不知道自己在花錢。」其實就像無意識的進食,你知道一個月前的某天午餐吃什麼嗎?應該不知道吧!只知道好像有吃飯,但吃了什麼、對健康有沒有幫助、餓了、飽了都沒有概念,而無意識花錢也是類似這樣,「反正花掉了,去哪裡?不知道!」不知不覺錢就不見了。
有意識地支出該怎麼做呢?很簡單,別在無關緊要的小事上花錢,而是把錢花在真正重視的事物上,對真的很重要的東西,即使要花大錢也無所謂!我們從小被教育著要節儉、要省錢,很少有人教我們該如何花錢,
請在購物前問自己一句:「這東西對我真的是重要的嗎?」只要能做到有意識的消費,就能大大降低焦慮、自我懷疑或內疚等負面情緒。
節儉不該是什麼都不花的拼命存錢,只是一味地限制消費和倡導省錢,是堅持不了太久的,應該把目光放在長遠,把有限的金錢用在重要、會讓你快樂的事物上!別忘了,金錢的首要作用是為生活提供保障,而不是成為人生的枷鎖,請從現在開始重視你的消費習慣,當個有意識支出的消費者!
核稿編輯:陳涵書
《商益》主張「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報導專注於讓讀者理解資本力量、商業本質以及財經語言。歡迎加入 Discord 社群,並免費訂閱 Substack 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