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 2022/08/24

40歲是買保險的最後機會?踏上人生戰場前該檢視的注意事項

許多人認為 60 多歲身體變差,最需要保險,由於此時的槓桿比低、體況多,若在此時購買保險,能發揮的效益不是太好,最需要保險的時間,反而是在 25~55 歲這區間。

保險e聊站
Photo Credit:保險e聊站

本文來自合作媒體保險e聊站,商益獲授權轉載。

 「最晚幾歲還可以買保險?」不是 60 幾歲嗎?朋友一臉疑惑的看著我…
 「就字面上來說,60 幾歲可以買保險,但要買符合你心目中的保險,約莫在 40 歲左右…」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衛福部國健署所公佈的「國人三高盛行率」(註 1),2017-2020 年台灣民眾三高盛行率如下表:  

保險e聊站


其實比例不算低,三高所代表的,就是罹患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等疾病的機率變高。

1. 保險不賠已在疾病

「為何說買保險最晚在 40 歲左右呢?」主要是根據保險法第 127 條「針對已在疾病,不負給付保險金額之責任」(註 2)

這當中「已在疾病」的判定是爭議所在,簡單來說,與疾病相關的症狀,就可能被視為已在疾病而不賠,如投保前肝指數異常、肝硬化,而投保後罹患肝癌,就可能被視為已在疾病而不賠(為了方便了解,在此不討論未誠實告知、核保、解約等)

已在疾病與保險公司有無批註無關,根據保險法 127 條,已在疾病就是不賠,有些人以為只要通過核保、買到保險就會賠,這觀念是錯誤的,所以正義哥才說「買保險最好在沒有體況時」,在有體況的狀況下,不是買不到保險,不然就是加費、批註(擴大除外不賠範圍),而最有可能罹患的疾病也不會理賠。保險是一種「對價平衡」,想想防疫險對價失衡的狀況,若賠出去的多,保險制度就會崩壞,上述也是相同的道理。

2. 環境變化需調整商品

現代人在出生時或出社會工作時,就有買保險的習慣,然而像是醫療技術進步、健保自費項目增多,商品亦會隨之變化,個人保障也需調整。

以 20 年前的實支實付為例,住院醫療雜費大多不會超過 10 萬,也沒有門診醫療的保障,然而隨著醫療費用升高(健保自費項目增多)、許多新式療法在門診即可施行(醫療技術進步),保險公司就會推出如高住院醫療雜費、有門診保障的商品,此時就要適時做商品調整或補強,像是達文西手術(註 3),自費約 20~30 萬元(費用大多歸在雜費項目),若沒有商品補強,這樣子的費用也是不小的負擔。

3. 槓桿比低可調降保額

直接以某停賣的癌症險商品為例,10 歲女性 500 萬保額,每年保費 950 元(罹患癌症即理賠500 萬,保費槓桿比超過 5,000 倍),然而在 40 歲女性時,500 萬保額的年繳保費為 23,150元,因為槓桿比降至 216 倍(5,000,000/23,150),若保費負擔太重,其實可以降保額至 300 萬(年保費 13,890元)。

保險e聊站

保障與保費的槓桿比變低,代表此保險「用小錢買大保障」的效用變差,這時就要透過差額理財、累積財富來自承風險。

許多人認為 60 多歲身體變差,最需要保險,由於此時的槓桿比低、體況多,若在此時購買保險,能發揮的效益不是太好,最需要保險的時間,反而是在 25~55 歲這區間,此時大多數人成家立業,有家庭責任,但由於剛出社會或是家庭開銷大,需要用小錢買大保障,好避免因意外、疾病而影響家庭生活甚劇,而如上述三點原因,建議最晚在 40 歲左右審視自己的保險,同時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減少慢性病的發生,面對接下來的人生戰場(工作壓力、疾病等),才能走得更穩健踏實。

 

註1:衛福部國健署 慢性病盛行率, 2021/10/5
註2:保險法第127條 
註3:達文西機械手臂在各科的應用與限制, 康健, 楊心怡, 2017/2/3

 

責任編輯:陳涵書

 

《商益》主張「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報導專注於讓讀者理解資本力量、商業本質以及財經語言。歡迎加入 Discord 社群,並免費訂閱 Substack 電子報。
 

延伸閱讀:
市面上癌症險一次給付商品整理與分析比較
【商益書摘】需不需要幫小孩買壽險?用折現率了解金錢的時間價值!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