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工作有熱情才正常嗎?一個心理學家的觀點
著有《一流企業都在用的人才策略》的心理學家湯瑪斯.查莫洛.普雷謬齊克 (Tomas Chamorro-Premuzic)撰文討論「工作是否要有熱情」這件事。作者引述的研究指出,超過 75% 的職場工作者在找工作時,對職務是否有「熱情」是必要的元素之一。
2021 年以來,疫情催化「大離職潮」(The Great Resignation),越來越多人思考工作之於自己的意義。Beyoncé 的新歌 Break My Soul 描述了工作倦怠,捕捉了職場工作者蠟燭多頭燒的心境,被譽為大辭職潮的代表歌曲。
著有《一流企業都在用的人才策略》的心理學家湯瑪斯.查莫洛.普雷謬齊克 (Tomas Chamorro-Premuzic)最近撰文討論「工作是否要有熱情」這件事。
作者引述的研究指出,超過 75% 的職場工作者在找工作時,對職務是否有「熱情」是必要的元素之一。
工作簡史
但是,Tomas 認為,自古以來工作就只是工作,「樂在工作」其實近年來才興起的概念。舉例來說,在希臘羅馬時代,只有奴隸才需要工作,中世紀的農民工作時間一般是半天。基督新教倫理則認為工作是一種道德義務,不追求享樂,造就了英國與美國的強盛。
在工業革命時期,「在工作中尋求滿足」的概念很少見,享樂通常是下班後才開始。就像王爾德說的:「工作是酒醉的詛咒。」在共產主義裡,蘇聯時代有句名言:「只要老闆假裝給我們薪水,我們就假裝工作。」
然而,活在此刻的我們,期待工作能讓我們成長、激發創造力、使我們能享受職涯。在 1930 年代,凱因斯曾預言科技的進步將使人類一週只要工作 15 個小時就夠。雖然他的預言看起來錯得離譜,但我們或許可以想想在一週的工時中,有沒有什麼時刻讓我們感到熱情、有趣並享受其中。
不少心理學家投身研究與工作有關的態度與行為,討論什麼因素能讓人產生工作的動機,例如績效、營收,專案進展等等。
作者整理幾個發現如下:
熱愛工作不等於績效良好
喜歡工作內容能提高工作表現,工作者的內在動機與創造性的表現有相關。但作者指出,你多愛你的工作跟你的表現有多好並不是 100% 的相關,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許多表現優異的職場工作者其實過得非常悲慘,而有些真心樂愛工作的人表現卻不怎麼樣。作者說明,投入工作的程度與工作績效的相關性僅有 0.3。
此外,外在獎賞例如薪資、職位等,對於提高工作表現幾乎沒有幫助,所以在招募員工時,能找到在乎自己工作內容的人是最理想的。
「工作的樂趣」跟你想的不一樣
能在工作中感受到樂趣,擁有利他主義的工作者通常是好相處的同事,他們也比較不會變成對組織有害的工作者。
有的組織會辦理「趣味活動」,例如生產力競賽、社交活動、團隊凝聚活動、公開慶祝工作成就等,看起來能夠降低流動率,然而作者指出,辦理這些活動的主管,其所帶領的團隊之表現其實不怎麼樣。也許太多的「樂趣」會打斷工作,過度營造歡樂氣氛對工作成果無益。經理人從這些研究可以發現,太重視「有趣」,可能對績效表現與生產力沒有幫助。
在一流企業都在用的人才策略這本書裡,作者發現一位工作者也許具備勝任某職位的技能,但可能動機不足。公司領導人的價值觀形塑了組織的文化,當員工價值觀與組織文化一致,敬業程度就會提高,也能與公司的營收呈正相關。
管理者要留意的是,如果員工在工作場域中覺得自己被孤立,感受到過高的壓力、他們就難以發揮潛力、擁有最好的表現。
Tomas 認為,這個世界上的人有百百種,喜愛獨立工作的人會擁戴 work from home,但這個措施不一定適合喜歡與人討論、激盪的工作者。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在工作中尋找滿足感,並非所有人都想把生命的熱情投注在工作上。因此,主管想要創造一個讓所有員工都快樂的工作場域恐怕很難。
每個人想從工作中得到的東西都不一樣,這個世界不存在能取悅所有員工的公司。
《商益》主張「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報導專注於讓讀者理解資本力量、商業本質以及財經語言。歡迎加入 Discord 社群,並免費訂閱 Substack 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