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 2023/11/09

風電國產提升能源自主 經濟部:國際競爭為廠商必經挑戰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 8 日接受網路節目「斐姨所思」採訪,表示離岸風電國產化目的是提升能源自主性,政策按照階段進行,希望台灣企業最終能參與國際競爭。雖然部分設備仍仰賴進口但國生產力與技術已有顯著提升。 2025 年躉購費率政策退場後,企業將自主購電,國內廠商需提升競爭力,政府會在投資與技術自主取得平衡。

中央社 曾文生01.jpeg
Photo Credit:中央社

        本文來自合作媒體中央社,商益獲授權轉載。

面對離岸風電國產化成本更高的質疑聲浪,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台灣期待提升能源獨立性和自主性,國產化目標正是如此;但他也強調,這是階段性政策,未來台廠一定要能接受國際競爭。

曾文生 8 日晚間接受網路節目「斐姨所思」專訪,主持人范琪斐提問離岸風電堅持國產化議題。

VCG via Getty Images

進口設備比例會逐漸下降:告知廠商階段性接受國際競爭

對於相關設備明明進口比較便宜的議題,曾文生表示,先前躉購時期,包含水下基礎在內,確實有部分開放進口,但比例會逐漸下降,也和國內供應商強調,「政府建構國內能源產業的政策有階段性,過了以後大家一定要能接受國際競爭」。

他表示,離岸風電許多設備為重件,國內有一定能量的生產力,例如大型塔架在國內組裝即是具有在地比較利益,發展相對較好。目前在地化項目包含塔架、水下基礎、風機組裝等,也有電纜廠商宣布投資海纜廠,投資須花一些時間,是逐步演進過程。

至於產業何時不用政策支持,曾文生表示,政府躉購費率 2025 年落幕,後續離岸風電將逐步走向市場,轉由企業自主購電。

政府躉購費率 2025 年落幕,後續逐步走向市場

曾文生不諱言,部分沒競爭力的項目若「做不下去」,一定是要從國外進口,以確保最後整支風機能夠運轉,例如現在就有很多零組件仰賴進口,「這些事確定存在」。針對某些已有廠商投入的國產化項目,他也喊話「你就要把競爭力做高,有接受國際挑戰的能力。」

曾文生舉例,風機製造商西門子歌美颯、Vestas 在全球居領導地位,他們之所以願意在台灣投資部分工作,正是因為有比較利益,例如風機組裝部分。

Corbis via Getty Images

他表示,長期以來台灣希望能達成能源獨立性和自主性,國產化即是跟著此政策方向,產業招商時,要求外商在台灣達到一定程度的投資都有 give and take 問題,「永遠都是追求平衡的過程」。

他認為,現在把握機會做進口替代,就能推動產業在台灣擴大發展,「不見得能把藍圖拼滿」,畢竟外商不見得願意傳授核心技術,但若能在台灣組裝生產,「我們也就越接近這一步」。
 

責任編輯:顏誌廷
核稿編輯:湯皓茹

《商益》主張「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報導專注於讓讀者理解資本力量、商業本質以及財經語言。歡迎加入 Discord 社群,並免費註冊訂閱商益電子報

延伸閱讀:

【台灣國際智慧週】智慧儲能論壇:儲能是將東北季風、炙熱驕陽的豐沛能量長留台灣的解答?
離岸風電融資逾3,000億!中信金總座:國產化是風險也是機會
全球綠能投資額再創新高!國際智慧能源週18日開展,一「碳」詳情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