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規模年增逾兆元,金管會:本季起強化管理機制,明年底前完成
台灣每四人就有一人投資指數股票型基金(ETF),ETF 幾乎成為投資人資產組合的標配。金管會將針對產品結構、資訊揭露、流動性提供、波動率控制等四大面向,檢討、調整現行 ETF 管理機制,預計從今年第四季陸續進行,預計明年底前完成。
台灣每四人就有一人投資指數股票型基金(ETF),ETF 幾乎成為投資人資產組合的標配,截至 2023 年 9 月底統計資料,目前市場上已有 237 檔 ETF 掛牌交易,規模超過 3.2 兆元,較去年同期規模 2.11 兆(216 檔)成長超過 1 兆元,顯示 ETF 已成為投資人投資時之熱門選擇。
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今年 5 月發布「ETF 健全實務」供各國監理機構參考,針對產品結構、資訊揭露、流動性提供、波動率控制四大面向提出精進措施,金管會將檢討、調整現行 ETF 管理機制,預計從今年第四季陸續進行,預計明年底前完成。
其中,「產品結構」包括監理時要檢視資產類別範圍、投資策略是否適合 ETF;投資組合透明度是否能讓市場有效套利;提供 ETF 即時淨值者是否具準確性;投信業者要對參與券商、造市者做盡職調查。
另外,套利機制受損時是否有應變措施;監管者是否能有效解決 ETF 的潛在利益衝突,像指數編制者與投信間的防火牆、流動性提供者與投信間是否建立好防火牆。
「資訊揭露」包括 ETF 標的(客製化指數)策略揭露要簡單易懂,且要強調該策略風險、ETF的費用與支出揭露、要讓投資人可以區分 ETF、ETP。「流動性管理」主要是鼓勵監管機構要有可以監測次級市場流動性及波動性的控管方式。
證期局透露,「客製化指數」加強資訊揭露已經在進行中,有別於傳統的市值型指數,投信須針對「客製化指數」特有的風險說明,讓投資人知道。
由於 ETF 發行不用交付公開說明書,投資人直接透過券商就可買賣,所以對於 ETF 的資訊揭露,除了傳統的公開說明書之之外,應該要在投信官網或公開資訊觀測站揭露,讓投資人查得到。

留意商品特性 評估需求
金管會表示,ETF 種類多元,民眾投資 ETF 有賺有賠,投資前應考量自身投資理財需求及目標,熟悉各種類 ETF 的產品特性以及注意相關風險。
例如訴求以股息率作為選股指標之高股息 ETF,可能較適合需要有定期取得現金流的投資人;訴求高配息頻率的 ETF,可能須承擔較高的交易及配息成本,投資人投資時亦應一併考量。
訴求 ESG、成長潛力的原型證券投資信託 ETF,則適合投資人以長期定期定額方式買進;至於期貨信託 ETF、槓桿或反向型 ETF 屬策略交易型產品,具有槓桿操作及反向操作風險,其投資盈虧深受市場波動與複利效果影響,投資人需留意風險。
溢價差過高 易造成虧損
此外,ETF 與一般基金交易方式不同,可以直接透過證券經紀商下單,在次級市場上買賣,因此會有市價與淨值兩種價格,ETF 在次級市場的交易價格是由次級市場的供給及需求所決定,可能不同於淨值而產生折價或溢價的情形,若交易價格高於淨值,則為溢價,若交易價格低於淨值,則為折價。
金管會提醒,投資人應注意 ETF 折溢價情形,例如倘若溢價幅度太高,根據市場調節機制,市價最終會往淨值靠攏,換句話說,買到高溢價 ETF 的投資人就容易因溢價收斂而造成虧損。
在產品面部分,投資人在挑選 ETF 時,除了挑選符合自身投資需求及相關風險承受的 ETF 外,亦應了解ETF所追蹤的標的指數、成分證券或商品、並追蹤差距(TD)或追蹤誤差(TE)等,在投信公司網站或公開資訊觀測站都可以找到相關資訊(查詢路徑:首頁 > 投資專區 > ETF投資專區)。
市場面部分,則應該注意買賣報價、交易量及ETF折溢價差等資訊,在基本市況報導網站可以找到相關資訊(查詢路徑:首頁 > 各項專區 > ETF行情)。
核稿編輯:湯皓茹
《商益》主張「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報導專注於讓讀者理解資本力量、商業本質以及財經語言。歡迎加入 Discord 社群,並免費註冊訂閱商益電子報。
延伸閱讀:
【2023年7月】台灣下市高風險ETF清單與今年以來績效
【聽進理投】指數化投資趨勢正當紅!專訪台灣指數公司陳文練副總經理
哈利‧馬可維茲對現代投資的貢獻與對投資人的啟發
【聽進理投】0050二十歲了!台灣ETF教父、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專訪(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