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 2023/10/19

【台灣國際智慧週】智慧儲能論壇:儲能是將東北季風、炙熱驕陽的豐沛能量長留台灣的解答?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於 18 日下午邀請產官學專家齊聚智慧儲能論壇。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說明政府政策規畫,認為未來台灣將有 60%-70%的用電來自再生能源。安瑟樂威執行長鄭智文透過輔導業者交易綠電經驗說明儲能的重要性,瑞士再保險資深顧問​​席寶祥以保險業的專業,說明儲能系統需透過系統性評估降低風險。

顏誌廷 1018-3.jpg
Photo Credit:商益 / 顏誌廷攝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暨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 18 日於南港展覽館 1 館展開,共計 13 國共 350 家業者參與。盼透過政策提高再生能源與綠電的使用,減少產業對氣候變遷的衝擊,並舉辦多項論壇邀請產官學代表剖析產業發展。

智慧儲能論壇邀請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安瑟樂威執行長鄭智文及瑞士再保險資深顧問​​席寶祥,為台灣儲能政策及規劃現況、企業如何交易綠電、儲能案場的風險評估進行解析。

循環再生能源是未來趨勢  「削峰填谷」維持電網平衡 

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表示再生能源是未來趨勢,以往政府透過國際法規協調業界使用綠電,但進度不如預期;後來產業改變模式,直接要求供應鏈廠商使用綠電,對台灣這類以外貿導向的國家造成壓力,企業對綠電的需求量直線上升。

2016 年台灣開始大力發展再生能源,從 2025 至 2030 年,政府規劃光電從 20 GWh 成長至 31 GWh,離岸風電從 6.5 GWh 成長至 13.1 GWh。台電開放的電力交易平台已有 63 個市場參與者,總電量達 720 MWh 且持續成長,吳志偉認為之後台灣將有 60%-70%的用電都來自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中,太陽光電成長迅速,相較 2016 年成長近 9 倍。吳志偉以去年 7 月 22、23 兩天(民間節氣的大暑)再生能源電力變化為例,中午尖峰時刻光電最高達到 5 GWh,相當中火 10 台機組發電量,但下午 4 點之後急速下滑,台電需調度電力維持負載電量,儲能重要性開始顯現。

目前光電裝置容量已經接近 500 MWh。政府希望 2025 年儲能容量達 1.5 GWh,透過存有餘而補不足「削峰填谷」,維持供電穩定性且平衡電網。

對於外界關切的儲能安全規定,吳志偉表示政府對於電池以及存放場所都有嚴格規定。例如距離醫院此類的特殊場所 30 公尺以上、交通流量大的路口 3 公尺以上,之後將持續與民間溝通並落實安檢。

台達電能源系統解決方案事業處總經理艾祖華,也以業界角度說明儲能安全的重要性。他表示儲能安全與環境的每個環節都有關聯,檢測完成代表意外機率降低,不代表不會發生意外。他強調隨著科技發展,過幾年後的檢視會發現許多問題,但這是受限於當下的技術所致,提醒市場對初期的技術有所容忍,也相信政府會透過制度盡可能降低危險發生的機率。

透過專業評估進行綠電交易   協助不同產業客戶供需平衡

安瑟樂威執行長鄭智文認為,世界對氣候變遷的關切和減碳需求,讓電力系統在未來 10 至 20 年將遭遇史上最大變革,也帶來巨大的商機與挑戰。他希望透過安瑟樂威平台媒合不同產業的業者,擴大電力交易市場。

商益 / 顏誌廷攝

「能源轉型,電力先行」,鄭智文表示風電和太陽能是目前最成熟的再生能源技術,所有電力交易均與這兩項能源高度相關,未來 3-5 年風電跟太陽能的技術進步關鍵,取決於儲能和智慧電網的發展速度。鄭智文以歐盟為例,歐盟將 2030 年再生能源占比從 32%提高至 40%,也將 2030 年的太陽能裝機量提高至 1000GWh;此外歐盟也實施差別電價,鼓勵民眾在電價低的時段用電以達到節能目的。

鄭智文認為,能源市場的變化劇烈,民眾該思考如何適應並參與能源轉型。他以航太、醫院和科技三個產業為例,電力對這三個產業的重要性不言可喻,缺電將造成產業的重大損失,但一開始業者對參與電力交易態度保留,尤其醫院因牽涉民眾生命安全,溝通難度更高。但安瑟樂威讓業者了解加入平台可確保供電穩定,並透過系統了解加入後的可能收益,業者被成功說服。

由於牽涉多項法規及高度專業,多數業者不了解如何買賣綠電。安瑟樂威除協助業者計算至 2030 年需購買的綠電數量,也透過平台讓用戶查看實際購買量和預計目標的差異,讓買賣方迅速找到交易對象。

「降低風險」為保險目的   全面且系統性評估儲能系統

隨著能源與環保議題抬頭,能源業者競相投入研發儲能技術。但在瑞士再保險資深顧問​​席寶祥眼中,儲能系統不只有技術,更涉及整體的系統工程的規劃及環保考量。他指出美國在 2010 年前就發現電網強韌度是一大挑戰,因此保險金融業必須更宏觀及系統性的角度考量儲能系統風險。

席寶祥說明投資太陽能與投資儲能的不同。太陽能 1 天約發電 12 小時,一次簽 20 年的躉購費率,企業購售電合約(CPPA)也是長期合約,類似人上下班的概念;但儲能裝置需 24 小時運作,因此在評估投資跟風險的角度完全不同。

商益 / 顏誌廷攝

席寶祥認為台灣政策設計得當,儲能量才能在短期內快速上升並超越韓國,但投資者初期評估過於樂觀,未充分預估市場才導致現在面臨的挑戰。他以 3 年前看到的儲能投資評估為例,評估 IRR(內部報酬率)幾乎都在 30%以上,但除非設立獨佔門檻,否則這樣高的報酬率不可能維持。

近期特斯拉(Tesla)澳洲儲能案場及 Powin 美國愛達荷(Idaho)變電站均發生火災,席寶祥表示國際大廠都通過 UL 9540A 認證,透過認證可提升儲能系統的安全標準。但安全認證及保險是「降低風險」並非「消滅風險」,因為消滅風險成本太高,因此站在保險的角度,沒有任何東西是零風險。

席寶祥最後撥放 2021 年北京豐台儲能電廠的火災做說明,火災起始於南棟電池室,但因未斷電導致可燃氣體經過地下管道至北棟引發爆炸。席寶祥認為儲能技術是未來趨勢,但評估不能只看設備風險,還要考慮整體設計和緊急應對機制,並將消費者、供應商和保險公司等各方納入考慮,才能將儲能技術的優點極大化。

核稿編輯:湯皓茹

《商益》主張「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報導專注於讓讀者理解資本力量、商業本質以及財經語言。歡迎加入 Discord 社群,並免費註冊訂閱商益電子報

延伸閱讀:

台積電:提前RE100目標至2040年,強調再生能源重要性
全球綠能投資額再創新高!國際智慧能源週18日開展
全球首座!台泥首推水泥儲能櫃,「三段式」自動滅火,國際籌資260億到位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