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全球地緣政治都盼降低對台依賴,恐弱化台灣「矽盾」
「經濟學人」最近一篇報導分析台灣如何保護各國垂涎的半導體產業,指出台灣面臨很高的風險,但如果晶片在別處製造,台灣的「矽盾」就會變得脆弱。另一方面,台灣晶片商也有理由維持在本地生產。過度的海外擴張恐弱化本地研發網路,讓外國企業更容易搶到員工。報導認為台灣不會輕易放棄半導體優勢。
本文來自合作媒體中央社,商益獲授權轉載。
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近日報導,儘管全球地緣政治主要國家將半導體視為影響經濟的關鍵動力,紛紛提升該產業發展,但台灣不會輕易放棄本身的半導體優勢。
「經濟學人」最近一篇報導分析台灣如何保護各國垂涎的半導體產業。報導提到,從 1970 年代起直到近幾年前,台灣的半導體曾看似值錢但卻乏味,雖然台灣晶片製造廠讓全球電子業持續運轉,但往往是晶片組裝成的裝置成為新聞頭條焦點。
全球都盼降低對台依賴,恐弱化台灣「矽盾」
不過,現今情況已不復以往。目前全球地緣政治主要國家認為微處理器不僅能驅動機器,更能驅動經濟。美國為了把晶片製造業帶回國內,大手筆提供 5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1.6 兆元)政府補貼。
歐洲也有類似計畫,尤其為了要降低對台灣的依賴。日本產官學聯手打造的「晶片國家隊」Rapidus 目標在 2027 年前開始量產 2 奈米高端晶片,這僅是台灣半導體龍頭台積電預計開始量產 2 奈米的短短 2 年後。

SOPA Images/LightRocket via Gett
台積電主要競爭對手韓國三星也希望在 2025 年開始量產 2 奈米晶片。中國則是期盼建立無須仰賴科技進口的獨立晶片業,不再被美國卡脖子。
報導指出,台灣面臨很高的風險,只要各界都依賴台灣半導體,這樣的想法就會持續。但如果晶片在別處製造,台灣的「矽盾」就會變得脆弱。
台晶片廠海外擴張,恐弱化本地研發網路
另一方面,台灣晶片商也有理由維持在本地生產。過度的海外擴張恐弱化本地研發網路,讓外國企業更容易搶到員工。這就是為什麼台積電美國廠興建工程在 2025 年及 2026 年完工時,並不會生產最高端的晶片,最先進的晶片仍會在台灣生產。
台積電去年花費 50 億美元的研發費用,較 2021 年多了 30%,多數研發都在台灣進行;今年 7 月還在新竹總部旁邊啟用新的全球研發中心,共有 7000 名研發人員進駐。只要研發工作留在台灣,台積電的最先進晶圓廠就可能留在國內。

負責供應鏈其他部分的台灣企業同樣有類似考量。日月光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封裝廠,在過去,半導體封裝曾是一個沒有吸引力的行業。
但隨著摩爾定律的推進越趨困難,日月光這類的企業可透過晶片封裝,協助提升處理能力,日月光的年度研發經費於 2017 年到 2022 年間倍增至 8 億美元。
台灣政府欲維持國內優勢,強化晶片設計
台灣政府也有意維持國內晶片業優勢,長期抑制新台幣幣值以支持晶片等出口,以及補貼能源及水的價格,這都是晶片製造商大量使用的資源。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上個月表示,台灣設計高鐵網路的時候很可能將晶片製造納入考量,讓晶片製造廠員工能快速穿梭於不同生產地點。
不僅如此,台灣政府最新計畫是提升國內的晶片設計,經濟部上個月宣布,將提供 2500 萬美元補助,協助中小型 IC 設計業者。台灣政府預計未來推動的 10 年「晶片驅動台灣產業創新計畫」將納入更多項目。
經濟學人報導結尾寫道,台灣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矽盾。
責任編輯:湯皓茹
《商益》主張「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報導專注於讓讀者理解資本力量、商業本質以及財經語言。歡迎加入 Discord 社群,並免費註冊訂閱商益電子報。
延伸閱讀:
克里斯・米勒再談《晶片戰爭》後續趨勢:全世界在爭搶「自給自足」
防止技術外流中國!國科會聯手各部會盤點「國家核心關鍵技術」
聯發科:追趕IC設計強國,台灣理工人才負成長成隱憂
【台積電研發中心啟用】張忠謀:研發投資策略就是每年投入營收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