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經 2023/10/03

救日本經濟先救CMOS?日經:應尋求「典範轉移」改變賽局本身

日經舉例,歐洲擁有豐富的再生能源,對於生產上依賴火力發電的中國電動車而言,在生命周期評估(Life-cycle assessment,從製造到廢棄的排放量管理)佔有優勢。產品將根據碳排實績、分列出 10 個等級的顏色標籤,如果未達標,連補助款都不用討論,歐盟可以直接擋下進口。

湯皓茹 Fj1IajtWAAAkKb3 (1).jpeg
Photo Credit:Tim Cook's X

過去數位相機產業鏈位居核心地位的感光元件「CMOS」,到了智慧型手機時代也仍佔據供應鏈最重要地位。當前有越來越多高品質的影音作品、包含電影等,已經使用手機拍攝,正是拜 CMOS 進化所賜。CMOS 正是日本大廠「SONY」在蘋果鏈之中最重要的收益來源之一。

善於手機拆解作業的日本調研機構 Formalhaut Techno Solutions ,針對 9 月 22 日發售的 iPhone15 進行調查,確認最高階型號 Pro Max 由 2,376 個零組件構成,其中近 80% 是日本製。儘管大部分是像電容這類的低成本組件,但也有高單價零組件,SONY 在日本生產的 CMOS 正是其中之一。

Apple Event(直播截圖)

iPhone15 搭載領先全球的 3 奈米處理器,手機全體零組件的成本粗估為 558 美元,其中有 23% 的成本是耗費在這顆新的處理器。另外,以 CMOS 為首的相機部分,則佔成本的 14%。

日本被中國開啟的價格戰緊咬不放!

CMOS 是日本少數仍居於世界領先的數位電子產品。SONY 掌握了全球 50% 的市佔(以金額計,2022 年。全球數量則為 25%)。

然而,未來是否還能坐穩寶座?中國近年來進行高額的設備投資,已經展開猛烈攻勢。

其背景被認為是(美國)對半導體生產設備等的中國出口禁令。中國不斷投資,希望開發出軍事用途的最先進半導體(10 奈米以下),但因為晶片禁令,中國的內部研發這條路正在縮小。日本經濟新聞認為,中國轉向的目標之一,似乎落在 CMOS 之上。

CMOS 堪稱智慧型手機與汽車的「眼睛」,有別於相當於大腦的處理器,不論是製造方式、以及「最先進」的定義都不同。影響其性能的是像素(畫素)以及訊號處理技術,而微縮化技術則不像處理器半導體那麼重要。只要擁有大約 10 年前的技術(線寬 20~40 奈米),基本上就具備競爭力。

正因如此,中國政府向國內的 CMOS 製造商提供了大量的補助款、和租稅優惠,目的就是透過價格競爭來打壓日本等現有的製造商。如果中國製造商提高了競爭力、而將大量產品推向市場,那麼在不久的將來,很可能發生「價崩」。即獲得補助款的中國公司還能獲利,但是像 SONY 這樣既有的領先企業就可能難以獲利。

改變遊戲的思維

對於保護日本包含 CMOS 在內的產業,在日本政府的「國內投資促進」經濟政策中,儘管有討論認為半導體應該成為支援對象,但是「以補助金對抗補助金」的想法仍有風險。

換句話說,可能會激起中國的抗衡欲,反而助長補助競賽、並致使供應過剩。

此外,日本政府已經在半導體產業投資 Rapidus 、以及進駐熊本縣的台積電(TSMC)。但是這無法套用同一套論述。

北海道知事 鈴木直道

以 Rapidus 而言,是從國家安全保障的角度出發,必須(在日本國內)「維繫最先進半導體」,因此由政府預算核撥「第一滴」挹注,並獲致社會大眾的諒解。但 CMOS 早已是日本強項,且 SONY 還在 2023 年 3 月創下史上獲利最高的紀錄。

補助款的路不通之下,必須重省:過去是「賽局理論(Game Theory)」思維,預測對手的行為是「妥協」或「強硬」後、投入補助款的博弈。但或許現在應該尋求「典範轉移」,直接改變賽局本身。

歐洲如何改變賽局?對中國電動車的絕妙好棋:CBAM

歐洲的近期動作值得玩味。歐盟在 9 月指出,在「中國政府補助款」的背景下,中國製 EV(電動車)進口驟增,宣布開始反傾銷調查。有一說指出,作為反傾銷措施,歐盟或將在「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適用範疇中加入電動車、以及車用電池。

dpa/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

歐洲擁有豐富的再生能源,對於生產上依賴火力發電的中國電動車而言,在生命周期評估(Life-cycle assessment,從製造到廢棄的排放量管理)佔有優勢。歐洲早已規劃在 2027 年左右,開始使用 QR code 電子記錄生產時的排碳(CO2)量,並依此課稅。

產品將根據碳排實績、分列出 10 個等級的顏色標籤,如果未達標,連補助款都不用討論,歐盟可以直接擋下進口。而對於歐洲企業而言,也可以達到讓消費者評估企業環境優勢的效果。

自從 EU 採取行動以來,中國車廠紛紛表態研議在歐洲當地設廠生產。接下來就可以關注這個策略,是否真能達到抑制廉價中國製電動車的效果。

日本也來制定嚴格規則?

代表日本參與制定 ISO 標準、多摩大學研究所市川芳明客座教授表示,

針對中國,採用人權、人力資本等議題,相對可能更容易獲得優勢。

日本企業建立的供應網絡長於關注人權,而且各國也同樣關注相關議題。日本或許可以考慮與美、歐等國家合作,打造出提高日本企業附加價值的規則、以及配套基礎設施。

CMOS 的競爭問題也是如此。日經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時代,比起補助款,更重要的或許是能否讓合理且巧妙、或許還會讓中國不愉快的新規則,逐漸成形的重要時代。

 

《商益》主張「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報導專注於讓讀者理解資本力量、商業本質以及財經語言。歡迎加入 Discord 社群,並免費註冊訂閱商益電子報

延伸閱讀:

歐盟CBAM過渡期本月上路!碳關稅2026年正式課稅,全台3500家業者受影響
你查我也查!歐盟:調查中國電動車廠補助;環球時報:歐盟應考慮中國會強烈反彈
【IAA 慕尼黑車展】中國電動車廠大軍強勢進逼海外!歐洲車廠嚴陣以待
【數位轉型】CBAM 將上路,裴有恆籲:台灣企業再不做綠色轉型,可能會被碳稅壓垮!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