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該追求零成本嗎?關於零成本的迷思與影響
不少人把「追求零成本」當作一種投資目標,但實際上所謂零成本是一種對投資成本和報酬之間關係的誤解,基於此作出投資決策時常是不利的。
「零成本」是一種常見的投資迷思,標榜在投資股票或基金(包括 ETF)時達成零成本,即可放心長期持有,不用再擔心之後的股價下跌造成損失,甚至把「追求零成本」當作一種投資目標。但實際上所謂零成本是一種對投資成本和報酬之間關係的誤解,基於此作出投資決策時常是不利的。
一、 所謂的零成本是什麼?
坊間常見的所謂「零成本」說法,依概念的區別主要有兩大類:
- 第一類:將配息或獲利賣出的現金,當作成本的減少
當這部分達到原投入金額 100% 的時候,就會認為達成零成本。例如花 10 萬元買的股票,經過 20 年共領了 10 萬元的配息,或者上漲 100% 之後賣出了 10 萬元的獲利股票,就認為買的股票是已經是零成本。
此想法之下,還有一種變型的作法,是在獲利未達 100% 時,只保留獲利部位,賣出成本價值來達到零成本。例如花 10 萬元買的股票,1 年後上漲到 11 萬元,這時賣出 10 萬元的部位,則剩下的 1 萬元股票就變成「零成本股票」。 - 第二類:直接把用配息或獲利賣出現金再買入的股票當作零成本
例如買入 10 萬元的股票,把領到的 1 萬股息(或賣 出1 萬元獲利),再投入另一支股票或基金,即稱新買進的部位叫「零成本部位」。
類似的想法之下,也會有人把「股票股利」或「股利再投入」而增加的同一支股票,當作零成本的股票。
二、零成本觀念的誤解
上述兩種觀點,都是對基於對投資成本的誤解。
第一種零成本看法,是誤解了成本與報酬之間的關係。投資時付出金錢成本並承擔相關風險,獲得的是投資的報酬(雖然有些時候配息未必是真的報酬),而非抵銷成本,取回報酬是減少當下的投資部位,而並不是減少當初的投資成本。(兩者有時間成本的差別,可詳見後述)
第二種看法,則以為投資的獲利或配息是免費獲得,所以再投入這些錢不視為成本,但其實不是。
首先,先前投資得來的錢,無論是股息還是賣出獲利,都是用自身的資金時間和一定風險承受換來的,並非「免費得來的」。尤其現金或股票股利是從自身擁有「股東權益」中發還給自己,基金(包括 ETF)配息則是從自身擁有的淨值中扣除,都不是真正免費的。
這種交換,就類似我們賣出時間精力,換取薪水一樣,我們不會薪水拿來投資當作零成本吧?
其實就算假設投入的錢是完全不費工夫,例如在路上撿到的,它也同樣是錢,跟其他方式賺取的錢的價值一樣,既然一樣,那拿它買入股票或基金就是有成本的。
上述兩種觀念,都是把自己的投資部位硬區分成「零成本」、「非零成本」,這只是心理上,而非實質上的區別,純粹是一種「心理帳戶」(註)的區分。
所謂零成本股票和非零成本的股票,只要標的內容數量一樣,實質上並無區別,對未來投資的表現和個人財務的影響也是完全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