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商 2022/06/29

理財小知識:信用和債務有什麼不一樣?

信用和債務有什麼不同?債務就是你欠的錢,而信用則是你可以借的錢。理財目標的第一步是盡量減少壞債,先理債,再投資,把不好的債務還清了,才有餘錢進行投資。

夏文日
Photo Credit:unsplash

在學習投資理財時,常常會聽到信用和債務,那這兩個詞有什麼不同呢?信用和債務都和欠錢有關,也都和每一個人息息相關。

若用一句話簡單說明,債務就是你欠的錢,而信用則是你可以借的錢。

什麼是信用?

信用是借貸方償還債務的信譽和能力,通常是指某人承諾日後會償還,而先取得金錢、商品或服務的限度,且通常會需要本息一併償還。也就是說,信用是指你借錢的能力,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最常見的是會影響到信用卡額度或申請貸款的上限。

信用卡其實就是現代的「賒帳」,而每個月可以賒帳的總金額就是信用卡額度。剛畢業的新鮮人,信用卡額度大約只有 5 萬元,代表持卡人每個月有 5 萬元可以預支,只要拿著這張信用卡,就能在不超過 5 萬元的限額內進行消費,銀行會先把你刷的錢代付給店家,而持卡人等到每個月帳單來了,再把欠的錢還給銀行。

那這個 5 萬塊怎麼來的呢?銀行要依什麼標準來決定給予持卡人的額度?

信用卡額度通常是各個銀行依據申請人的信用評分並綜合申請人的資產和還債能力而核定。所謂的信用評分是指:聯徵中心會蒐集在揭露期限內的資料,以客觀、量化演算而得的分數,用以預測當事人未來一年能否履行還款義務的信用風險。而個人信用評分模型採用的信用資料,大致可區分為三大類:繳款行為類、負債類、其他類:

  1. 繳款行為類信用資料
    係指個人過去在信用卡、授信借貸以及票據的還款行為表現,目的在於瞭解個人過去有無不良繳款紀錄及其授信貸款或信用卡的還款情形,主要包括其延遲還款的嚴重程度、發生頻率及發生延遲繳款的時間點等資料。
  2. 負債類信用資料
    係指個人信用的擴張程度,主要包括負債總額、負債型態(如:信用卡有無預借現金、有無使用循環信用等)及負債變動幅度(如:授信餘額連續減少月份數)等三個面向的資料。
  3. 其他類信用資料
    主要包括新信用申請(如:金融機構至聯徵中心之新業務查詢次數)、信用長度(如:目前有效信用卡正卡中使用最久的月份數)及保證人資訊類等相關資料。

信用評分主要是參考借款與還款的歷史紀錄、債務狀況,只能反映過往個人與金融機構往來的狀況,並不能完全代表未來的還款能力。

也就是說,信用評分的主要功能是協助金融機構迅速了解當事人信用狀況,以作為貸款准駁、核貸額度及利率高低的參考,至於實際的核貸金額還需仰賴銀行依據個案的收入、職業和持有財產去做評估,信用評分並不是核貸的唯一依據。

前面說過,對於幾乎沒有信用資料的新鮮人,銀行可能只會給 5 萬元額度,但如果能夠累積三個月左右的薪資入帳紀錄,讓銀行能判斷收入情況,也許有機會拿到 10 萬元額度。而法定的最高上限,則是 22 倍的月薪,也就是如果月薪 5 萬元,則銀行可以最高給到 110 萬元的信用額度。

什麼是債務?

與信用不同,信用是指可以借到的錢,而債務是指已經借入、但還未償還的錢。

當你用信用卡買了一只 1 萬元的手錶,你就欠銀行 1 萬元的債務,收到帳單後,可以一次全額繳清,這筆債務就還清了,下一期額度就會重計;也可以選擇只繳最低金額,未繳清的費用就還是你的債務,當然,銀行不可能白白借你錢,這時除了還沒繳的金額外,還要付一筆利息,而這個利息就是一般所說的循環利息,通常利率是 5-15%。

債務並非全部都是不好的,也有好壞之分,依照「是否對未來的財務狀況造成不良影響」而分為「好債」和「壞債」。

壞債若越欠越多,可能會影響生活乃至人生,而好債則可以幫助我們實現個人財務目標。

原則上,像是以個人信用去借款的「信用貸款」,其實是要特別小心的債務。而有抵押物的債務,像是房貸、車貸等債務,一般而言債務有相對等值的資產,只要每月還款金額能繳清,不至於對信用造成風險。

信用和債務密不可分

理財目標的第一步是盡量減少壞債,先理債,再投資,把不好的債務還清了,才有餘錢進行投資。信用卡務必在繳款期限內把「全額繳清」,不要動用循環利息,除了避免債務像雪球般越滾越大,還能維持良好的信用評分。
 

核稿編輯:李柏鋒

《商益》主張「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報導專注於讓讀者理解資本力量、商業本質以及財經語言。歡迎加入 Discord 社群,並免費訂閱 Substack 電子報。

延伸閱讀:
房貸族負擔重 5年來平均房貸金額增幅23%
想買房怎樣才是準備好了?自住買房前先問這 6 個問題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