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世紀對談重點】張忠謀X《晶片戰爭》作者Chris Miller:要了解世界,你不能不了解台積電!
天下雜誌今天舉辦「半導體世紀對談」,邀請張忠謀與《晶片戰爭》作者 Chris Miller 針對「全球晶片競爭與台灣的關鍵實力」進行對話。
天下雜誌今天舉辦「半導體世紀對談」,邀請張忠謀與《晶片戰爭》作者 Chris Miller 針對「全球晶片競爭與台灣的關鍵實力」進行對話。現場來賓包含副總統賴清德、半導體供應鏈負責人,金融、投信投顧業高階主管等,並有數百位台灣四大半導體學生線上與會。

照片來源:天下雜誌提供
Chris Miller:要了解世界不能不了解的半導體競逐角色
Chris Miller 在《晶片戰爭》中指出,晶片供應鏈在過去決定了上個世紀冷戰的終局,而現在,在美、中等大國的新賽局之下,台灣與台積電站在一個關鍵的位置上。半導體不只定義了世界,也形塑了國際政治的型態,更左右世界經濟的結構與軍事力量的平衡。

照片來源:天下雜誌提供
Chris Miller 在現場演講中指出,為了瞭解世界與每個人身處的位置,你不能不了解半導體的歷史跟台積電的角色。
回溯 1960 年代,要問誰在技術上領先,應該很少人會想到台灣,但是經過半個多世紀,全世界 90% 的先進製程晶片來自台灣,台灣是如何成為這場晶片賽局的關鍵角色?
Chris Miller 研究發現,早在 1976 年,張忠謀還在德州儀器任職時,曾向公司高層建議「幫助客戶生產晶片」,讓客戶能把資源投入在研發而非張辛苦羅設備與廠房。很可惜當時德儀並不想投入一個還不存在的市場。
然而,1980 年代的台灣政府與技術官僚卻已經在籌劃,要請張忠謀回來打造台灣的晶片產業。
張忠謀:《晶片戰爭》過度強調台灣政府協助台積電的角色
身為《晶片戰爭》的重要角色,張忠謀讀過這本書的看法如何?他說:「我真希望這本書是我寫的。」
張忠謀回顧,1950 年代加入科技產業以來,晶片的賽局有多個國家參與,包含美國、蘇聯、日本、韓國等等。
張忠謀認為,《晶片戰爭》過度強調台灣政府協助台積電的角色,「李國鼎是唯一一個信任我的人,因為他促使當時的政府支持,向外資與本土企業家募資,於是台積電成立了。」
然而,當時政府並非心甘情願投資台積電,原出資 55 億元持有台積電 48% 的股份,在公司成立後 7 年後,於 1994 年掛牌上市時,政府立刻賣掉台積電的股票,「為了讓政府方便賣掉持股,我們還去紐約上市。」目前政府僅持有台積電約 6% 的股份。
張忠謀回憶,台積電在 1987 年成立之初,他想的是如何讓公司活下去。進入 1990 年代,台積電的表現超過他的期待。到了 2010 年以後,當時對台積電的期待,至今已經達成了。
張忠謀回顧,1976 年他跟德州儀器提案時,他相信半導體應用層面只會越來越廣泛,舉凡洗衣機、家電、電腦等電器用品都需要使用晶片。「要完成晶片代工這個構想就像玩拼圖,必須一塊一塊拼湊。而時機尚未成熟,設計與製程都有待標準化。」
Intel 會成為後起之秀嗎?
關於 Intel 想要贏得晶圓代工競爭優勢的野心,Chris Miller 跟張忠謀怎麼看?Chris Miller 認為,要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半導體供應鏈是不容易的,製作晶片的設備、材料來自世界各地。張忠謀說,台積電與 400 個以上的夥伴、供應商合作,但是 Intel 「一個人在唱獨角戲。」
假設這個世界沒有戰爭,供應鏈未來 10 年的情況會如何發展?Chris Miller 認為,目前各個國家的政府都致力於建設自己的晶片供應鏈,例如日本、韓國等都加入競爭,這已經成為趨勢。
張忠謀指出,美國積極抑制中國在半導體業的發展,他是支持美國這麼做的。而台灣的地緣政治與中國之間的關係,使台灣處於一個難解的困境。

照片來源:天下雜誌提供
台積電在世界設廠會削弱台灣的重要性嗎?
Chris Miller 指出,半導體產業發達,卻也比以前更危險。例如地緣政治的影響,天災地震的威脅,半導體產業要在多元跟效率之間取得平衡。張忠謀則認為,在美國設廠的第一個阻礙是成本問題。首先,在美國會比在台灣多花 50% 的成本,「可能還低估了!」
張忠謀表示,美國在晶片設計領域有很傑出的成就,相當有競爭力。台灣、日本、韓國等國的強項則在於晶片製造,這個產業的成功仰賴亞洲的工作文化。在這裡,工廠 24 小時在運作,因為晶片製程是如此昂貴,不能浪費一分一秒。「一個台灣工程師半夜接到電話會立刻前往工廠解決問題,美國的工程師可能接到電話後等隔天再處理。」
張忠謀進一步說明,在全球化已死的時代,自由貿易也岌岌可危,這都將提高半導體產業的營運成本,「我們必須開啟一個新的賽局!」
Chris Miller 指出,全世界都需要半導體,但是卻由少數幾個國家掌握技術跟供應鏈。這場晶片戰爭將不會停止,各國的競逐籌碼包括政府支持的規範、地緣政治、半導體產業投資規模、技術進展以及真實的市場變化。
關於中國會不會從俄國的失敗經驗學到教訓,在 21 世紀奮起直追?Chris Miller 認為,中國並不缺資本,但最大的挑戰是無法取得最先進的技術持續在半導體產業上發展。
核稿編輯:李柏鋒
《商益》主張「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報導專注於讓讀者理解資本力量、商業本質以及財經語言。歡迎加入 Discord 社群,並免費註冊訂閱商益電子報。
延伸閱讀:
從台積電的創業簡報與募資簡報,看張忠謀如何創新半導體的商業模式?
【晶片戰爭】張忠謀的晶圓代工商業模式,徹底改變了全世界的晶片版圖
【朱敬一書評】《晶片戰爭》是幾年難得一見的好書!從7個戰略面向了解台灣當前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