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台灣貿易趨勢:第二季可能落底,全球製造業復甦後才會再成長
2022 到 2023 年,台灣會經歷消費性電子在中國武漢肺炎消散後暫時需求飽和的逆風,也因為美國緊縮的貨幣政策,將面對科技產業硬體和廣告需求成長降溫的逆境。
2022 年美國啟動升息貨幣政策,Fed 將貨幣政策調整為極度鷹派,利率從 0.25% 快速上升到至少 4.75%,美國製造業和科技業營運前景全面轉為悲觀,需求進入飽和高原期,庫存大幅上升,逐漸的降低訂單。
2022 年下半年到 2023 年上半年,很多企業仍然無法增加訂單,停留在去庫存的情況,當然不同產業的差異性也很大,例如某些車用零件可能供給仍然不足,但半導體的庫存卻依然偏高。
而 2022 年下半年飽受疫情影響中國,貿易受到嚴重的負面衝擊,當中國和美國同時減少對台灣的貿易需求,貿易佔台灣經濟生產非常高的 67% 比重,實質的出口負面衝擊,在 2023 年上半年會非常明顯,很可能要等到 2023 年下半年,出口情況才會好轉。

財經 M 平方
台灣的主要出口國是中國和美國,2022 年的中國出口額減少非常多,對於中國這種製造業大國來說,沒有出口訂單,就沒有進口需求,台灣很難不受到影響。

Joe Tsai 提供
中國經濟受到中國武漢肺炎疫情的負面衝擊,自己的內需消費非常疲弱,經常性的封城防堵疫情,打亂製造業供應鏈,出口全面受阻,就業市場也大受影響,失業率增加。
雖然 2023 年已經進入群體免疫狀態,但是內需消費的復甦需要搭配就業成長,才能有持續性的消費動能,加上美國對中國進行半導體產業的全面封鎖,缺乏半導體零件的供應,中國長期的出口成長趨勢將會受到嚴重的打擊,而且許多外國籍的科技人才和科技公司,陸續在移出中國。
例如在中國的美國商會(AmCham China)發布 2023 年度的《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過半數受訪美商表示,中國已不再是其首要或前三大的投資目的地,也許在中國內需消費相關的產業依然會持續經營中國市場,但涉及高科技相關產業的美商,很可能會顧慮美國政府未來持續有加強政治性監管的不確定性風險,生產基地外移或外包業務的意願會越來越高。
中國製造未來要恢復到往昔的盛世並不容易,所以台灣對中國的出口成長,就算過了2023 年上半年,未來的成長力道也會緩和許多。

財經 M 平方
至於美國方面,美國民間消費動能仍然相對穩定,不過美國民眾在過去一年,因為物價上漲和需求飽和,對於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購買意願不高,美國製造業還在去庫存的階段,雖然逐漸進入尾聲,但是回補庫存上需要時間。
所以 2023 年第二季較有機會出現落底的情況,對台灣來說,2023 年年中就能見到來自美國的訂單又逐漸增加的趨勢。
雖然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情況,已經美中俄歐等大國的地緣政治影響,被迫改變遊戲規格,全球的製造業生產過去主要集中在中國。但是 2022 年過後,大量企業從中國撤離生產,將生產供應鏈轉移到日本、台灣、韓國、印度、東南亞諸國,各種取代中國製造的供應鏈,陸續在上述國家設計和改良生產效率。
台灣仍然是高科技產業零件重要的生產大國,全球化崩解仍然不影響台灣製造業和科技業零件的重要性,只是 2022 到 2023 年會經歷,消費性電子在中國武漢肺炎消散後暫時需求飽和的逆風,還有美國緊縮貨幣政策,造成科技產業硬體和廣告需求成長降溫的逆境。
但這些問題終究會隨著時間而暫時解除,等全球製造業進入新一波的消費循環,台灣出口貿易會再度恢復成長。
核稿編輯:陳涵書
《商益》主張「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報導專注於讓讀者理解資本力量、商業本質以及財經語言。歡迎加入 Discord 社群,並免費註冊訂閱商益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