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查理蒙格在Daily Journal股東會的六千字問答精華
雖然蒙格去年已辭去了董事長的職位,但今年依舊在 Daily Journal 股東會上回覆投資人的各種問題,大多與 Daily Journal 無關,甚至與投資無關,因為查理蒙格已經被當成是人生導師。
本文目錄:
- 前言
- Daily Journal如何從一間報社,數位轉型為軟體公司?
- Chat GPT問了蒙格一個好問題!
- 為什麼投資比亞迪而不是特斯拉?又為何賣台積電?
- 蒙格是不是用槓桿買進阿里巴巴?什麼是猶太人債券投資法?
- 中國是可行的投資嗎?會不會入侵台灣?
- 關於加密貨幣,蒙格自創新詞:cryptocrapo、cryptoshit
- 為什麼巴菲特最後學蒙格而放棄了葛拉漢的招式?
前言
查理蒙格(Charles Munger)最廣為人知的身份是股神巴菲特的波克夏合夥人,但其實蒙格自己也有事業,過去曾擔任 Daily Journal 將近半世紀(1977-2022年)的董事長,目前仍然是董事身份。
除了每年五月有大量股民朝聖的波克夏股東會,比較資深的價值投資人都知道,每年二月蒙格也會在 Daily Journal 的股東會上「開示」。雖然蒙格去年已辭去了董事長的職位,但今年依舊在 Daily Journal 股東會上回覆投資人的各種問題,大多與 Daily Journal 無關,甚至與投資無關,因為 99 歲的查理蒙格已經被當成是人生導師。
今年因為疫情,Daily Journal 股東會仍然採取線上舉辦,由 CNBC 直播,Becky Quick 主持。現任執行長 Steven Myhill-Jones 知道自己不是主角,於是在幾分鐘內很快的宣讀股東會的資訊之後,就進入到蒙格老先生的問答環節,與波克夏股東會相反。
波克夏會先進行完一整天的問答,最後才開股東會,而整場活動雖然名為股東會,但其實大多數的參與者不會留下來聽股東議案的內容,除了巴菲特與蒙格的開示比較吸引人,也因為大多數股東早已透過線上投票表達意見了。
Daily Journal 如何從一間報社,數位轉型為軟體公司?
Daily Journal 過去是一家以發行報紙為主的新聞出版商,而眾所皆知的是報社這個產業早已夕陽,為什麼蒙格仍然在這個產業當中呢?
蒙格也承認報紙早就賺不到錢了,但還好過去很賺錢的時候,做了兩件事,一件跟蒙格有關,就是把多出來的資金拿去投資股票,這部分原本只是想抗通膨,但其實投資的表現比市場平均還要好。
另一個就是 1999 年併購了一家科技公司,並且更名為 Journal Technologies 的全資子公司,這家公司提供技術為美國、加拿大與澳洲的法院資訊系統服務,是目前 Daily Journal 的主力營收,這也是為什麼由 Steven 這個技術人擔任目前的執行長。
簡單來說,Daily Journal 已經數位轉型成功,由新聞產業轉到科技產業,但蒙格在表示 Daily Journal 已能倖存之際,也清楚告知 Journal Technologies 的進程將會很緩慢,因為法院系統的改變不太可能是快速的。
不過上述的兩個佈局如今可說是相輔相成,因為法院系統不太可能接受一個沒有資產基礎的小公司為他們提供服務,而 Daily Journal 的投資部位擁有龐大資產淨值,以及身為上市公司(交易代號:DJCO)的身份,其實是在拿下合約的過程中相當關鍵的資源。
一位股東問了一個相當敏感但也的確值得擔憂的問題,目前在 Daily Journal 的公司治理上,五位董事會成員裡,有三位完全沒有持有 Daily Journal 的股票,一位只持有 100 股(剩下的一位就是大股東蒙格),這是否會導致董事會成員與股東的利益不一致?
蒙格說明自己已經 99 歲了,這家公司的董事會需要新血,這些新董事非常聰明且富有,都像是資本家一樣思考。目前的執行長 Steven 也說雖然自己沒有持有公司任何股份,但也一樣每天盡心盡力參與公司的成長。雖然這樣的說明沒有太強的說服力,但像是台積電、鴻海、Apple 等公司的執行長,也的確持股比重都不算高。
被問到 Chat GPT 對 Daily Journal 新聞本業以及人類文明的影響,蒙格認為人工智慧技術很重要,但也有大量炒作的現象存在。蒙格認為人工智慧現在還不會治療癌症或是其他我們希望科技能做到的事情,裡面也有一堆廢物應用。
蒙格舉例,人工智慧的技術在保險業的核保流程上做得很好(註:保險是波克夏的重要業務),但是在房地產業購買辦公大樓上的表現就不怎麼樣。
技術出身的執行長 Steven 也補充,Daily Journal 從去年夏季就已經開始嘗試人工智慧技術,目前的經驗是人工智慧對於複雜工作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是對於每天例行公事,人工智慧的確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帶來破壞性的影響。
Chat GPT 問了蒙格一個好問題!
還有一位加拿大股東直接用 Chat GPT 生成一個問題來問蒙格:「你過去提過在自己的經歷中,學到避免心理偏見和決策制定的重要性。什麼是蒙格認為最需要避免的心理偏見呢?」
蒙格認為最容易讓自己犯錯的是否認偏誤(denial bias),如果真相讓人不舒服,人們會傾向於對這個真相開玩笑,然後假裝沒有這回事,這麼一來會導致巨大的破壞。
蒙格舉例說明,在投資管理的產業裡,有多少經理人試圖打敗指數?在考慮了成本之後,蒙格認為真的能做到的經理人,可能只有 5% 可以長期領先平均。但是大家卻都否認這個事實,這個產業習慣於收取非常高的費用,而這個行為對委託他們投資的客戶沒有任何好處,這是一種嚴重的道德敗壞。
如果一個寡婦來找你投資一千美元,你可以每年收取一分錢,幫他投資到指數裡面就好了,但是投資產業實際上會收取非常高的費用,然後提供毫無價值的投資建議,整個產業充斥著這種否認偏誤,到處都是。蒙格提到古人的智慧:「人們相信的是他們的期望,而不是事實。」期望指的是可以打敗指數,事實是大多數經理人都做不到。
這是一個數十億美元的產業,但是沒人能面對這個真相,因為每個人都需要收入,讓自己的孩子可以上學,所以做了這些對自己有利,但卻對別人不利的事情。每個人都在試著奪取他們認爲自己需要的東西,並且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蒙格最後說:「波克夏或 Daily Journal 不會這樣做,我們不收管理費,不拿薪水或董事酬勞,甚至我們自己也把錢投資在裡面。」